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原直隸廳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原直隸廳清代山西省歸綏道(俗稱山西「口外」)下轄的直隸廳。該廳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置,原屬薩拉齊廳的西境一帶設立「五原撫民廳同知」,但新籌設的五原直隸廳廳衙門,當時卻寄治於包頭鎮(位於今包頭市東河區)城內,後遷往大佘太、興盛旺(今五原縣西北)和隆興昌[1]

五原直隸廳考語為:「」。故為「一字缺」的「簡缺」編制,不是「四字缺」的「最要缺」編制。

因清朝的蒙漢分治政策,當時長城以北交界地帶,設「直隸廳」管轄漢人蒙古人民族錯居區域,直屬於省,而不設置府、直隸州,或更下一級的縣級單位的散州散廳。清朝中後期,制度新起後,山西省的這些直隸廳又統歸歸綏道管轄。這些直隸廳在當時統稱為「山西口外諸廳」,有如歸化城廳薩拉齊廳豐鎮廳托克托廳寧遠廳清水河廳和林格爾廳興和廳武川廳陶林廳、五原廳、東勝廳,都是「山西口外諸廳」。

民國成立後,「山西口外諸廳」都改劃入綏遠特別區境內。北洋政府時代,全國實施「廢廳改縣」,五原直隸廳改制為五原縣。後歷經國民政府、中共統治下的多次行政區劃調整,時至今日,五原縣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下轄的一個縣。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