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歷山大·杜甫仁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杜甫仁科(烏克蘭語:О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Довже́нко,羅馬化:Oleksandr Petrovych Dovzhenko;1894年—1956年),蘇聯烏克蘭裔編劇,電影導演,製片人。
![]() |
Remove ads
生平
1894年生於俄羅斯帝國切爾尼戈夫省索斯尼察(今烏克蘭切爾尼戈夫州)。父母都是文盲[2]。19歲高中畢業後在鄉村學校教書。俄國革命爆發後,他參加了紅軍[3],並加入了共產黨。退役後在蘇聯駐波蘭華沙大使館和德國柏林領事館擔任秘書。1923年回到哈爾科夫,在中央機關報編輯部做插畫家[4]。
1926年,他進入敖德薩電影製片廠工作,在第一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劇本《改革者瓦夏》,並獨立執導了滑稽喜劇短片《愛情的結晶》。1928年至1930年,他導演了《茲維尼戈爾》、《兵工廠》和《土地》三部黑白無聲電影,後來被稱為「杜甫仁科三部曲」。他指導的影片側重感情的深沉和巧妙的象徵性,富含詩意[5]。
杜甫仁科的電影《伊萬》被指宣揚法西斯主義和泛神論。由於害怕被捕,杜甫仁科親自向史達林求情。不過史達林並沒有將其逮捕。
蘇德戰爭爆發後,他還創作了反映烏克蘭人民反抗法西斯鬥爭的作品。它們因犯了「烏克蘭民族主義」和「攻擊黨的各項政策」的錯誤,沒有獲得史達林的審核通過[6]。1943年,蘇聯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謝爾巴科夫在史達林面前將杜甫仁科的電影文學劇本《烈火中的烏克蘭》貶為「極端民族主義的作品」,還說作品中所有的蘇聯基本理論都受到了批評,極力煽動史達林的怒火。[7]史達林後來當面怒斥杜甫仁科,從此杜甫仁科受到史達林冷遇,被排除在各類官方組織之外。直到史達林於1953年去世,一直對杜甫仁科讚賞有加的赫魯雪夫上台後才恢復了他應有的地位。
1939年他被授予「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勳藝術家」稱號。1950年又獲得被授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稱號。電影《肖爾斯》獲得了1941年的史達林一等獎,電影《米丘林》獲得了1949年史達林二等獎。1959年,《海之歌》的劇本獲列寧獎。
Remove ads
作品


- 導演作品[9]
- 編劇作品
- 《南極洲的發現》(1952年)
- 《海之歌》(1959年)
- 《烽火年代的故事》(1960年)
- 《迷人的捷斯納河》(1965年)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