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ˈbmɡɑːrtən/; 德語:[ˈbaʊmˌgaɐ̯tn̩];1714年7月17日—1762年5月27日[4]) ,是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

快速預覽 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出生於柏林,父為牧師雅各·鮑姆加登,母為伊利沙伯所生,於七名兄弟中居於第五。父母早逝,由Martin Georg Christgau所教導,學習了希伯來語並對拉丁詩歌產生了興趣。

就讀哈雷大學期間,於1733年,他聽取了耶拿大學的Johann Peter Reusch關於沃爾夫哲學的講座。[5][6]

美學獨立成科

Thumb
1750年出版之德文版美學 (Aesthetica) 的首頁

1750年出版的著作《美學》(Aesthetica),主張將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對待,而非過往所指的官能感覺(Sensation)。美學(Aesthetica)一直意味著「感覺」,而他把它解釋為美的品味或「感覺」。通過這樣做,鮑姆加登賦予了這個詞不同的意義,因此發明了現代意義。自古希臘時代起,這個詞已經被用來表示從五個感官之一或多個感官中接受刺激的能力。在鮑姆加登的《形上學》中,定義了品味,廣義上理解為根據感官而不是智力來判斷的能力。[7]鮑姆加登認為這樣的品味判斷基於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對於鮑姆加登來說,美學科學將從個人「品味」中推導出藝術或自然美的規則或原則。鮑姆加登可能是為了回應Pierre Bonhours(1666年出生)在17世紀末發表的小冊子中所持的意見,即德國人無法欣賞藝術和美。

其後,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斷力批判》中評論鮑氏獨立於客觀法則而有的美感,應加入主觀的美感經驗。

Remove ads

作品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