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歷山大·燦科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歷山大·佐洛夫·燦科夫(保加利亞語:Александър Цолов Цанков,羅馬化:Aleksandar Tsolov Tsankov,1879年6月29日—1959年7月27日),是戰間期保加利亞著名的法西斯[1] 政治家。
Remove ads
生平
1910年起,燦科夫在索非亞大學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2]1923年6月,軍方發動政變,燦科夫領導推翻斯塔姆博利伊斯基,稍後成為聯合政府的領導人。[2] 保加利亞共產黨對農民黨抱持中立,而不是支持斯坦博利斯基,是政變成功的原因之一。[3] 同年6月9日至1926年1月4日,燦科夫擔任保加利亞首相。此期間,燦科夫亦為民主聯盟領導人。1925年,聖週日教堂暗殺事件後,燦科夫宣布戒嚴,並取締共產黨。[2] 燦科夫的行徑引起共產國際的譴責。[4]
1925年10月,希臘入侵保加利亞,希臘因國聯譴責,而未做久留。然而,此事件削弱了保加利亞的借款能力,導致燦科夫因財政危機被迫去職。[2]
被排除在主流政治之外後,燦科夫開始轉向法西斯主義,並且成為了希特勒的追隨者。[2] 1932年,燦科夫模仿納粹黨成立了人民社會運動。[5][6] 儘管促成了聯合政府的分裂,但缺乏聯結派及納粹的支持,該黨在政治上無足輕重。[2] 不過,1944年,納粹為對抗祖國陣線,燦科夫獲任為保加利亞流亡政府的首相。[7] 雖說如此,但實際上,燦科夫卻是去信要求佩舍夫停止流放猶太人的反對派之一。[7]戰後,燦科夫逃往阿根廷。1959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去世。[2]
Remove ads
參見
- 白色恐怖
- 紅色恐怖
- 鮑里斯三世
- 1923年保加利亞政變
- 尼什條約 (1923)
- 佩特里奇事件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