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歷山大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歷山大體(法語:Alexandrin)是一種源自法國的定型詩體,常被用在史詩當中,最早起源於12世紀,後流傳至歐洲各國,產生多種變體。亞歷山大體的每個詩句共12個音節,分為各6音節的兩個半行,半行之間由一個休止隔開。
亞歷山大體及其不同變體均對格律有嚴格的限制,例如要求特定音節的輕重讀。部分變體允許甚至要求在半句末額外添加一個音節。在這樣的限制下,某一變體中符合格律的詩句在另一變體中未必符合要求。[1]
起源
亞歷山大體的名稱來源於朗貝爾·勒道爾在1170年創作的英雄史詩《亞歷山大的故事》,但直到15世紀才開始被廣泛使用。這部作品中的所有詩行均由12個音節構成。「亞歷山大」可指作品的主人公亞歷山大大帝,也可以指詩集的編輯亞歷山大·德·貝爾內,就此學界尚無定論。[2]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