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英語: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 是一種感染麻疹病毒後的腦炎併發症,是一種會致命、漸進性,造成中樞神經廣泛去髓鞘的慢性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通常在感染麻疹病毒後7到10年發生。
流行病學
- 1960~1974年間,每百萬被麻疹病毒感染的人中有8.5個人會有SSPE風險;在 1970 到 1980 年間,因爲廣泛接受疫苗接種,SSPE風險降低到百萬被麻疹病毒感染的人中0.06人。[1]
- 在1989到1991年間,美國的麻疹病毒感染興起,SSPE風險增為 200/百萬人。[2]
- 以下是各國發生率的資料:(單位:個案數/百萬人)
- SSPE好發於 20 歲以前,通常是感染麻疹病毒後 7 到 10 年發生。[2]
- SSPE的風險因子包括「麻疹發病年齡小」、「居住在鄉村地區」、「貧窮環境」,以及有先天性免疫缺乏症的患者,或是兒子的母親有先天性免疫缺乏症等等。[6]
- 小時感染麻疹病毒是 SSPE 的風險因子之一,大約有一半數量的SSPE患者都在兩歲之前就感染麻疹病毒。
- 因為小孩免疫系統尚不成熟,接觸麻疹病毒的年齡越早(不包括麻疹疫苗),發展為SSPE的可能性就越大。
- 有接受麻疹疫苗的人,其得到SSPE的風險比沒有接受疫苗者高。
- 雖然接受麻疹疫苗,也可以說是接受了麻疹病毒,但不致造成SSPE,所以接受麻疹疫苗非SSPE的致病風險。[6]
Remove ads
致病機制[6]
- 在正常的免疫系統中,感染麻疹病毒後,麻疹病毒會促發細胞介導免疫,包括活化T-helper 1細胞(Th1)、釋放干擾素-ɑ(INF-ɑ)和 IL-2,以從被感染細胞中清除病毒。[7]
分期
- 第一期:人格變化、嗜睡、學習困難和行為異常,可能持續數週到數年。
- 第二期:肌躍症(myoclonus,每五到十秒發生一次)、失智惡化、長距離運動與感覺疾病,這階段通常持續3~12個月。
- 第三期:肌肉鬆弛(Flaccidity)、皮質僵硬(Decorticate rigidity )、肌躍症消失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和徵兆。
- 第四期:持續性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俗稱植物人,通常死亡會發生在這階段(但死亡在每一階段都可能會發生[9])。
- 每人病人的進展速度不同,有些人很快就從一期到下一期,有些人則停留在某一期一段時間。[10])
- 癲癇在每一階段都可能發生。
診斷
CSF和血清檢驗

- 右圖說明中的T1-weighted和T2-weighted,詳細說明需物理基礎,臨床上,T1大多是看解剖構造,T2會把異常訊號放大,那異常之處顯得清楚可見,因此常看「病理」。可以發現圖AC都是T1,顏色差異不大,BD都是T2,顏色分明,容易看到異常之處。
Remove ads
- 頭部CT掃描可見萎縮和疤痕
- F-fluorodeoxyglucose(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攝影和核磁頻譜可見大腦功能異常,可作為 SSPE 早期診斷和評估 SSPE 早期對特定大腦功能造成的影響。
鑑別診斷[6]
治療[6]
- 沒有有效治療方法
- 若病人還在第一期,可以使用isoprinos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或是腦室內給予Interferon-ɑ,但藥物的療效在每個病人上不一樣
- 每週腦室內給予Interferon-ɑ
- 每日口服Isoprinosine
- 以上兩藥可以組合一起使用
- 支持性療法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