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歷山大一世 (保加利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歷山大一世(保加利亞語:Александър I,1857年4月5日—1893年11月17日),全名是巴滕堡的亞歷山大·約瑟夫(Александър Йозеф Батенберг),保加利亞大公,1857年4月5日生於德國巴滕貝格家族。1879年4月29日到1886年9月7日在位。
Remove ads
人生經歷
亞歷山大一世的父親是黑森大公路德維希三世的弟弟亞歷山大,母親是波蘭人茱莉亞·郝克。1858年,年僅一歲的亞歷山大於被封為巴滕貝格親王。青年時代年的亞歷山大曾在在普魯士軍隊服役,1877年開始在俄軍中服役,時值第十次俄土戰爭,亞歷山大參加了戰爭。戰後,1878年夏召於德國開了柏林會議,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一道獲得自治權,但仍然由土耳其統治,保加利亞被一分為三:北部的保加利亞公國、南部的東魯米利亞和馬其頓。根據柏林會議創建的保加利亞第一次國民議會推薦,他於1879年4月被任命為首任大公,是為亞歷山大一世。
19世紀末巴爾幹半島政治形勢波譎雲詭,各方勢力犬牙交錯,民族主義空前高漲,亞歷山大上台後努力控制局勢,掌控政局後不再掩飾其反俄理念,公開的站在了保守黨一邊。為了應對俄國方面的影響,於1881年5月發動政變推翻自由主義政府;並廢除了1879年的《特維爾諾沃憲法》基於院制立憲君主制原則承認的人權自由,並解散了自由黨占據主導地位的國民議會,實行獨裁統治,織了保守黨政府。但這導致他與自由主義者矛盾加劇,與此同時,亞歷山大開始謀求英國的支持,並歡迎德奧勢力進入本國。保守黨上台,一開始就公然踐踏了憲法,自由黨人通過輿論,組織示威活動,兩黨鬥爭的十分激烈。
1883年,亞歷山大與反對派自由主義者簽訂協定,決定恢復《特維爾諾沃憲法》,成立聯合政府,這些導致使俄保關係開始冷淡。1885年9月,在合併保加利亞的魯梅利亞自治省時,兩國關係又進一步趨向複雜化。
1886年政治危機激化,俄國人打算罷黜巴騰貝格,換上親俄人士。不過英國和奧匈等西方列強為了削弱俄國在巴爾幹的影響力,選擇了支持巴滕貝格。保加利亞的親俄派和反俄派爭執不下。親俄派向俄國求助,1886年 8月21日,依靠俄國支持的一部分保加利亞軍官廢黜了亞歷山大大公。此舉引起保加利亞舉國不滿,部分軍政界人士發動反政變,敦促亞歷山大大公復位。沙皇政府反對,揚言要占領保加利亞。9月7日,亞歷山大大公被迫正式宣告退位出走。1887年7月7日,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恩斯特一世的侄孫,斐迪南的親王,被選為保加利亞的攝政王,開啟了保加利亞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由此,亞歷山大再也沒回到他的王位上去。
Remove ads
祖先
Remove ads
家庭
亞歷山大是路德維希二世之孫、黑森大公亞歷山大與波蘭女伯爵(後為巴滕貝格女伯爵)尤利婭·特蕾莎·馮·豪克次子、米爾福德·黑文侯爵路易·亞歷山大之弟,俄國亞歷山大二世皇后瑪麗之外甥。
註釋
參考文獻
-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條目包含來自
參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