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熱帶

气候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热带
Remove ads

亞熱帶,又稱副熱帶[1](英語:Subtropics),是地球上的一種氣候地帶。一般亞熱帶位於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大約在北緯23°27'到35°之間和南緯23°27'到35°之間),兩者以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分隔。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是其夏季與熱帶相似,最熱月平均氣溫高於攝氏22度,亞熱帶地區的夏天可以比熱帶地區更炎熱;但冬季受靠近極區的大陸高壓及季風影響,氣溫明顯比熱帶寒冷,但較少出現下雪天氣。最冷月均溫在攝氏0度到18度之間。亞熱帶的降雨有季節性,通常分為雨季及旱季。

Thumb
熱帶與亞熱帶(紅區到黃線處)
Thumb
錫瓜特佩克 (科馬亞瓜省)
Thumb
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景觀
Thumb
香港濕地公園

亞熱帶主要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是副熱帶濕潤氣候(柯本氣候分類:Cfa/Cwa),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如中國東南部和美國東南部;二是地中海式氣候(即副熱帶夏乾氣候,柯本氣候分類:Csa/Csb),季節性降水集中在涼爽季節,典型區域包括地中海盆地和美國加州南部。

世界上大部分沙漠分布於亞熱帶區域,這是因為半永久性副熱帶高壓脊常在此駐留(多位於大陸西南部內陸)。在毗鄰暖洋流的海岸地區(通常位於大陸東南側)夏季炎熱多雨,多突發性對流降雨(熱帶氣旋也會貢獻年降水量)。而毗鄰冷洋流的海岸(通常位於大陸西南側)則易出現大霧、乾旱和夏季少雨的現象。棕櫚樹柑橘芒果開心果荔枝鱷梨等經濟作物均適宜在亞熱帶地區種植。

Remove ads

氣候

副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

太陽對地球赤道地區的加熱作用,導致沿季風槽熱帶輻合帶產生大量上升氣流和對流風。近赤道區上空的高層輻散使空氣上升並遠離赤道。當空氣向中緯度移動時,逐漸冷卻、密度增加並下沉,導致南北緯30度附近出現下沉氣流。這種環流被稱為哈德萊環流,其活動導致了副熱帶高壓脊的形成。世界上許多沙漠正是由這些位於亞熱帶的氣候性高壓區所造成[2]。該氣候類型被稱為副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通常出現在強冷洋流沿岸區域,如南非沿海和南美西海岸[3]

濕潤亞熱帶氣候

濕潤亞熱帶氣候通常位於副熱帶高壓的西側。夏季(雨季)不穩定的熱帶氣團會帶來對流性降雨和頻繁的熱帶暴雨,因此夏季通常是全年降雨高峰期。冬季(旱季)季風消退,較乾燥的信風帶來更穩定的氣團,天氣以晴朗乾燥為主。具有此類氣候特徵的地區包括澳大利亞、南亞的印度-恆河平原及南美部分地區[4][5]。在美國東南部、東亞等暖洋流沿岸地區,熱帶氣旋對當地降雨量貢獻顯著[6],日本超過有一半的降雨量都來自颱風[7]

地中海式氣候

地中海式氣候作為一種亞熱帶氣候,通常分布於大陸的西岸,表現為冬季多雨、夏季乾燥。典型區域包括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亞西南部、智利聖地牙哥周邊南美西海岸地區,以及美國西海岸南部沿海。該氣候區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朗少雨,冬季則受西風帶影響帶來降水。獨特的水熱組合使其成為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

生態

Thumb
南非的查克馬狒狒

與主要受溫度影響生態中緯度地區不同,亞熱帶地區(高原區除外)的生物多樣性主要取決於水分條件:除北美沙漠和澳大利亞沙漠外,亞熱帶乾旱區的物種多樣性為"極低"至"較低",維管植物種類不足100種至500種;而濕潤區物種多樣性多為"中等"至"較高",可達1000-3000種(若排除物種更豐富的北半球山區和物種較少的南半球山區)[8]

樹木的物種多樣性在乾旱區與濕潤區的差異十分顯著:整體從"極低"到"較高"分布,其中巴塔哥尼亞乾旱區(生物群系181種)和北美硬葉林區(310種)及地中海地區(348種)數值最低,而中亞森林(3173種)以及中國南部的月桂林區——因與熱帶雨林的過渡帶存在的物種交流——以14,595種喬木位居物種數首位[9]

亞熱帶的脊椎動物分布極不均衡:北非撒哈拉地區每網格單元僅為1-70種,北美西部索諾拉沙漠達170-200種;美國東部的月桂林區記錄到240-280種,中國南方類似區域有280-500種,而巴西東南海岸甚至達到550-1200餘種[10]哺乳動物的物種分布差異稍小:乾旱區(南非除外)通常不足30種("極低"),其他區域多為50-70種的"較低"水平。僅巴西東南部的南洋杉林和中國南方的山地月桂林可達100種("中等")[11]。部分靈長類動物分布區從熱帶延伸至亞熱帶,因此在南美、非洲(主要在南亞熱帶)和亞洲可見少量物種[12]

鳥類在乾旱區的種類"極少",在南半球數量略多。中國南方的濕潤亞熱帶地區、喜馬拉雅南坡、澳大利亞東部、南非和南美東部呈現"中等"至"較高"水平[13]爬行動物分布模式與此高度相似,雖其70-195種的數量已達"高"至"極高"標準。即便在乾旱區,110-140種的爬行動物多樣性雖屬"較低",但相對鳥類仍較豐富。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和中東半沙漠地區呈現"高物種數",而澳大利亞更達到"極高的物種數"[14]

Remove ads

動植物的群落

駱駝作為乾旱環境的完美適應者,已經成為沙漠地區的象徵性家畜。從生物演化史的角度來看,北亞熱帶地區是連接北半球中緯度泛北極區與熱帶區(美洲的新熱帶界、非洲-歐亞的古熱帶界)的過渡帶。南半球最小的植物區——南非開普植物區基本與當地亞熱帶範圍重合,而南美和澳大利亞則形成了獨立的生物地理單元。

駱駝科動物(雙峰駝、單峰駝、大羊駝和小羊駝)在亞熱帶分布最廣,其中的舊大陸駱駝更成為乾旱區的標誌性物種。由於嚴酷的乾旱環境對生存提出極高要求,這些區域孕育了大量特化物種及其適應策略(包括減少水分流失、通過地下穴居或夜行性活動調節體溫等)。

在濕潤區域,雀形目猛禽雞形目鴿形目的鳥類尤為豐富。這裡大量的節肢動物為它們提供了充足食源,還吸引了眾多在此停歇或越冬的候鳥[15]

土壤特徵

亞熱帶多數土壤類型與熱帶地區相同(森林區=「強風化土帶」、半荒漠區=「乾旱土帶」、荒漠區=「漠壤帶」)。唯獨地中海氣候區發育的「鉻質淋溶土-鈣積土帶」頗為典型[15]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