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交感性眼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交感性眼炎是一種因一眼受傷而導致的雙眼肉芽性葡萄膜炎,症狀常於眼部受銳器損傷後幾日到幾年內出現並可導致病人完全失明[1][2][3]。
歷史
在古希臘時已有對交感性眼炎的描述[4]。威廉·麥肯齊描述並命名了該疾病,對此病的現代認知由此建立。當時使用口服汞和對角膜使用水蛭治療交感性眼炎[5]。
臨床特徵
最早視野會中出現浮斑並喪失眼部聚焦。此後會出現虹膜睫狀體炎並畏光。通常眼睛會在炎症擴散至整個葡萄膜時持續疼痛,視網膜動脈可能會在發炎細胞周圍出現血管周圍圍管。交感性眼炎可能同時出現視神經盤水腫、繼發性青光眼、白癜風和睫毛白化。
80%的病例中葡萄膜炎將會在受傷後的2到12周內發生,90%的病例在一年內發病。但是也有受傷後66年發病的報告[7]。
流行病學
大概0.2%到0.5%的非手術眼部創傷和低於0.01%的手術眼部創傷會發生交感性眼炎。交感性眼炎的發生率沒有性別或種族差別。
病理生理學
現認為交感性眼炎是一種因眼部抗原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由視網膜感光層外節上包含的黑色素引起的超敏反應引發。免疫系統通常不接觸眼部抗原,但在眼部損傷後免疫系統將這些抗原識別為異物並進行免疫應答因而令另一隻眼受損。此過程可在受傷後若干天到若干年內完成。
診斷
臨床上通過調查眼部受傷歷史來診斷此病。常見誤診為小柳-原田症候群,小柳-原田症候群除眼部受傷外具有和交感性眼炎相同的病例特徵。
人或牛的葡萄膜纖維的水溶性提取物皮試可引發此類病人的超敏反應。由於在交感性眼炎和小柳-原田症候群病人體內可發現葡萄膜抗原抗體,此方法無法區分交感性眼炎和小柳-原田症候群病。
預防與治療
徹底預防交感性眼炎需要在受傷後7到10天內對受傷眼進行。眼內容剜出術僅移除眼內容物並保留鞏膜和眼外肌肉[8],此方法更易操作、美觀並可提供長期穩定視力。但是眼內容剜出術較眼球摘除術更易引起交感性眼炎[9]。
由於交感性眼炎即使在保留受傷眼的情況下發病率極低,眼球摘除及眼內容剜出特別是在受傷眼仍保留有一些功能時並非首選治療方法[10]。而且隨著技術進步,許多原先診斷為失明的眼睛可得到較好預後。
常用免疫抑制療法治療交感性眼炎。如在受傷後立即實用此療法,可控制發炎並改善預後。輕症病例可使用類固醇皮質激素 和擴瞳藥處置。更嚴重的病例可能需要若干月到若干年的全身大劑量類固醇治療。對類固醇產生抗藥或因長期類固醇治療產生副作用如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考慮使用苯丁酸氮芥、環磷醯胺或環孢黴素治療。
參見
- 小柳-原田症候群
腳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