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亮尾擬小鰭鯊
黑棘鲛科拟小鳍鲨属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亮尾擬小鰭鯊(Euprotomicroides zantedeschia)[2] 是一種鮮為人知的鯊魚,屬角鯊目黑棘鮫科擬小鰭鯊屬,是該屬的唯一種,[3] 目前僅有來自南大西洋和太平洋遠洋帶採集到的四個標本。[3] 體型較小,鼻子呈球狀,有著不同尋常的適應性,生活方式較為特殊。與其它種類不同的是,這種鯊魚胸鰭呈槳狀,腹部有袋狀的腺體,可釋放一種藍色發光液體。[3] 繁殖方式可能為卵胎生。
Remove ads
分類
第一個亮尾擬小鰭鯊標本是由一艘來自開普敦的名為Arum的拖網漁船在1963年採集到的,其最初被認定為長吻侏儒鯊,後來被確定是一個未知的物種。該物種的屬名Euprotomicroides來自於這種鯊魚與白邊小鰭鯊具有相似之處。
基於齒列的系統發生學分析表明,該種鯊魚是所屬的科中最基本的一個種,且是黑棘鮫科的一個演化支。雖然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化石痕跡,但該種鯊魚可能在古新世的早期(約5580-6550萬年前)演化而來。在德國坎帕期(約7060-835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已滅絕的鯊魚Paraphorosoides ursulae的牙齒與該種鯊魚非常相似。[4]
命名
亮尾擬小鰭鯊的種名zantedeschia源自於天南星科馬蹄蓮屬植物馬蹄蓮(Zantedeschia aethiopica,英文名Arum lily),發現第一個該種鯊魚標本的拖網漁船Arum也是以此命名。[5]
分布
亮尾擬小鰭鯊的四個標本分別在南非海域458-641米深處、烏拉圭海域195-205米深處以及智利附近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旁捕獲。[3] 這些捕撈記錄說明了該種鯊魚廣泛分布於大洋中,但尚不清楚它們是在進行拖網作業時的海底附近還是收回漁網時被捕獲的。[1]
形態
亮尾擬小鰭鯊有著長而呈球狀的鼻子,眼睛呈橢圓形,嘴較大。上頜牙齒29排,小而呈針狀,下頜牙齒34排,大而呈三角形,齒根相互咬合形成連續的切割面,嘴唇較厚。五對鰓縫從第一對向後逐漸增大。[5][6]
兩個無刺背鰭呈圓形,第二個比第一個大,約位於胸鰭和腹鰭之間的中間位置。胸鰭擴大呈圓槳形,腹鰭很小,起源於第二背鰭的水平位置。臀鰭缺失,尾鰭有一個結實的下葉和較長的上葉,在靠近葉的尖端處有一個突出的凹口。身體表面被小而重疊的真皮小齒覆蓋,每個小齒都有呈放射形的脊,會聚形成一個圓形的凹陷。身體上部呈深棕色,下部呈黑色,鰭的邊緣呈淺色。[5][6] 小型發光器官散布於身體各處。[7]
第一個標本是一隻未成熟的雌性(該標本曾被錯誤認定為成熟雄性),長17.6厘米,第二個標本是一個成熟的雄性,長41.6厘米,第三個也是成熟雄性,長45.5厘米,第四個是成熟雌性,長51.5厘米。[1][3]
習性
亮尾擬小鰭鯊肌肉發達,葉狀的胸鰭可用於在水中游動,其游動的方式較其它鯊魚更接近銀鮫。[6] 堅硬的下巴和牙齒使其能夠捕捉到大型獵物。[8] 泄殖腔前的腹部區域有一個袋狀的腺體,內部襯有發光組織,這些發光組織形成了許多排列緊密的乳頭狀結構,[3] 開口處為一條狹縫。這個腺體會釋放出一種功能未知的藍色液體。[7] 該種鯊魚的繁殖方式可能與該科其它物種一樣,為卵胎生。[6]
現狀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