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以伊戰爭背景
以伊戰爭相關背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自2025年6月13日爆發的以伊戰爭,其背景可追溯至雙方自1985年起的長期代理人衝突。當中包括國際社會在1980及1990年代對伊朗核計劃的高度關注,伊朗於2015年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以及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於2018年單方面退出協議。以色列過去曾與伊朗的代理勢力交戰,包括自1982年黎巴嫩戰爭以來與真主黨的對抗。
2015年,六個國家經談判達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目的是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並迫使其凍結核計劃。但到了2018年,川普政府決定退出協議,使協議失效。其後,伊朗重新開始囤積濃縮鈾,而國際原子能總署也因此無法再監察伊朗的核設施。
至2023年加沙戰爭期間,以色列重創哈馬斯,以及在黎巴嫩的另一伊朗代理人真主黨,同時出兵打擊葉門的胡塞武裝。外界普遍認為,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削弱伊朗的威懾力,並進一步加劇其在地區的孤立狀況。到了2025年6月,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宣佈展開「獅子崛起行動」,打擊目標包括伊朗納坦茲的主要濃縮鈾設施、其核科學家,以及部分彈道導彈研發項目。
Remove ads
以伊衝突概況
以色列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前曾與巴列維王朝維持密切關係,但在王朝被推翻後,由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領導、奉行反西方路線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取而代之[1]。自此,伊朗政權多次揚言要清滅以色列[2][3][4][5]。霍梅尼終止與以色列的各項合作,並強烈批評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佔領行為[3][6]。伊朗隨後為拉攏阿拉伯國家支持,對以色列的敵意進一步升級[3]。現任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曾公開形容以色列為「癌腫瘤」,並主張將其從地圖上抹去[7][8]。而以色列則視伊朗核計劃為國家生存的重大威脅,憂慮伊朗終將發展出核武器[1]。

歷經多年代理人衝突後,伊朗與以色列在2024年首次展開直接軍事對抗。2024年4月,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領事館,導致多名伊朗軍官死亡,伊朗隨即對以色列展開報復打擊,以色列亦再次還擊。同年7月,以色列特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刺殺哈馬斯領袖伊斯梅爾·哈尼亞,9月又在黎巴嫩暗殺真主黨總書記哈桑·納斯魯拉及伊朗革命衛隊高級指揮官阿巴斯·尼爾福魯尚。至10月,伊朗與以色列之間互相進行導彈襲擊,衝突進一步升級[6]。
Remove ads
伊朗核計劃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曾表示,伊朗核計劃構成嚴重威脅,是以色列決定發動先發制人攻擊的主要原因之一[9]。伊朗方面則一再強調,其核計劃完全基於和平用途,從未有意發展核武[10]。不過,根據美國情報機構評估,伊朗早於1980和1990年代便秘密展開名為「AMAD計劃」的核武項目,但該項目已於2003年被叫停[11][10]。美方情報認為,目前伊朗並未在製造核武,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亦從未批准重啟相關計劃[1]。
另一方面,以色列至今仍未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國際普遍相信其實際上已擁有核武器[12][13]。以色列將伊朗核計劃視為一項重大的戰略威脅[12],並聲言若判斷伊朗的核項目已轉向軍事用途,將保留採取軍事行動的權利[3][6]。
在2000年代中期,美國與以色列聯手展開名為「奧林匹克行動」的秘密行動,對伊朗核設施進行網絡與技術破壞[14]。此外,自2010年起,數名伊朗核科學家在德黑蘭遭暗殺,普遍被外界指控為以色列所為[6]。
Remove ads
2015年,伊朗與美國時任總統巴拉克·歐巴馬、聯合國安理會及德國磋商後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協議旨在限制伊朗核計劃至民用水平[15]。但到了2018年,當時擔任總統的唐納·川普決定中止美方參與協議,重啟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儘管國際原子能總署曾確認伊朗當時仍遵守協議內容[15]。作為回應,伊朗提高鈾濃縮濃度[10]。
2020年,美軍暗殺伊朗革命衛隊將領卡西姆·蘇萊曼尼後,伊朗正式宣佈不再受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對濃縮活動的限制約束[16]。至2021年,伊朗已將鈾濃縮至60%純度,已逼近武器級標準[15]。川普更曾揚言,若自己遭暗殺,將「徹底摧毀」伊朗[17][18]。
至2025年3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西·蓋巴德在國會表示,美方情報部門仍認為伊朗並未建造核武,而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亦未授權恢復核武研發計劃[19]。同年4月,川普宣佈美伊就伊朗核問題重啟談判。白宮表示,伊朗有兩個月時間達成協議,而限期正好在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空襲的前一天屆滿[20][21]。2025年5月,國際原子能總署指出,伊朗已儲存409公斤、濃度達60%的濃縮鈾[15] ,濃度遠高於民用需求,接近軍事使用門檻[22]。作為回應,伊朗宣佈設立第三座濃縮設施,並表示將開放予國際原子能總署監察[23][24]。伊朗重申不追求核武,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亦多次強調,根據伊斯蘭教令已有明確教令禁止發展核武[25]。
2025年6月10日,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邁克爾·庫里拉警告稱,伊朗最快可在一週內提煉出25公斤武器級鈾,並在三週內累積足夠的鈾,足以製造最多十枚核彈。但武器專家達里爾·金博與肖恩·羅斯特克指出,這些武器級鈾仍只是「原料」,真正製成可用作武器的「核裝置」仍需時,估計需時「數月至一年甚至更久」[26]。
6月12日,亦即以色列發動空襲前一日,國際原子能總署自20年以來首次裁定伊朗未有遵守核監管義務,理由是伊朗已儲存超過400公斤、濃度達60%的濃縮鈾[27][28]。國際原子能總署總幹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其後於6月17日接受CNN訪問時指出,該機構「未掌握任何伊朗正有系統研發核武的證據」[29]。以色列空襲後,伊朗啟動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程序。該條約早於1970年已獲伊朗批准。伊朗外交部批評,國際原子能總署對伊朗違約的裁決實際上為以色列攻擊「鋪好道路」[13]。
除核計劃外,以色列亦高度關注伊朗的彈道導彈研發。有報道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認為,伊朗正計劃每月生產多達300枚彈道導彈,並視此為對以色列各大城市的重大威脅[30]。
抵抗軸心

自1982年黎巴嫩戰爭以來,以色列便持續與這些伊朗代理人勢力交火[1]。2023年10月7日,加薩走廊的哈馬斯發動突襲引爆加沙戰爭。戰爭期間,以色列對哈馬斯與黎巴嫩真主黨展開重擊,並同時打擊葉門胡塞武裝[1][32]。外界普遍認為,此舉削弱伊朗的區域威懾力,並進一步令其在外交上陷入孤立[1][32]。
2025年6月12日,ABC新聞披露以色列正積極考慮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33]。據CBS新聞引述,美方官員接獲通報稱以色列「已完全就緒」。川普政府則據稱正研究如何在不親自主導下協助以方行動[34]。翌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開始限制外交人員活動。不過,大使邁克·赫卡比表示,未獲川普政府首肯的情況下,以色列不太可能單方面行動[35]。據報,在正式行動前,以色列曾向美方表明不會在未先通報情況下發動攻擊[36]。川普其後亦坦言,已在襲擊前夕與內塔尼亞胡通話,並預先知悉行動計劃[37]。英國外交部及國防部官員亦掌握以色列將行動的意圖,但是否收到正式通知則未獲證實[38][39]。據以色列官員透露,以方曾邀請川普政府一同參與行動部署[40]。然而,美國內部保守派人士,包括多位川普盟友,則對這次行動提出質疑,並警告可能引爆美伊直接衝突[41]。
行動爆發前,以色列政府因加沙出現嚴重飢荒及大量平民死傷,正承受日益沉重的國際壓力[42]。連歐洲的友邦也轉趨批評,歐盟更表示會重新審視與以色列的自由貿易協定[42]。學者普遍認為,這次打擊伊朗有助分散國際社會對以色列在加沙行動的關注[42][43][44]。記者奈絲琳·馬利克指出,以色列此舉是要重新拉攏對加沙局勢感到不滿的歐洲國家[45]。同時,無論左派或右翼,以色列社會對抗伊朗的立場罕見一致[44]。就在攻擊前一日,以軍還摧毀加沙的通訊設施,切斷當地與外界的聯繫[46]。
Remove ads
據《耶路撒冷郵報》報導指,以色列將這次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命名為「獅子崛起行動」(希伯來語:מבצע עם כלביא,直譯:「猶如獅子的國族行動」)。此名稱不僅呼應《民數記》第23章24節的經文:「看哪,這民興起如雄獅,挺身如壯獅」,也暗指伊朗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的國徽「獅子與太陽」圖案,象徵昔日的王室象徵與榮耀[47][48][49]。
加沙戰爭
以色列出擊伊朗之際,加沙戰爭正持續升級,並已演變為牽涉多國的地區性危機,包括以色列在黎巴嫩、葉門、敘利亞及被佔約旦河西岸的軍事行動。同時,加薩走廊在封鎖之下出現人道危機與飢荒風險,愈來愈多國際學者與人權組織將其描述為一場「種族滅絕」[50][51]。
啟動「獅子崛起行動」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佈展開「獅子崛起行動」,重點打擊伊朗納坦茲的核心鈾濃縮設施、核子專家,以及其部分彈道導彈計劃。他強調,伊朗的核發展構成對以色列生存的直接威脅,而這次行動亦旨在「保護我們的阿拉伯鄰國」免受伊朗擴張主義危害。他表明,軍事行動將「持續至任務完成為止」[52]。
在發表行動聲明時,內塔尼亞胡指出:「數十年來,德黑蘭政權持續公開叫囂要摧毀以色列,並透過核武計劃實踐這種帶有種族滅絕意味的言論」[53]。他補充說,以色列之所以必須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是因為「如果不阻止,伊朗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核武製造——或許一年內,甚至只需幾個月」[54]。行動發動後,內塔尼亞胡再次強調,以色列並非針對伊朗人民,而是針對其政府體制[55]。在戰事發展過程中,他亦緊急召開安全內閣會議以應變局勢[56]。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