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波斯語:اتحادیه کمونیستهای ایران),又稱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薩爾貝達蘭),簡稱伊共盟,是伊朗毛派組織。該黨成立於1976年,由共產主義革命者組織(馬列)和「動態團體」合併而成。雖然它經歷了幾次意識形態危機,戰略戰術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始終堅持毛派路線,一直認為伊朗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2001年改組為伊朗共產黨(馬列毛)。
歷史
伊共盟於1976年建立,由「共產主義革命者組織(馬列)」和「動態團體」(「巴勒斯坦團體」的殘餘)合併而成。「薩爾貝達蘭」(Sarbedaran)這一口號於1981年末在伊朗北部阿莫勒市附近的森林開始使用,用於發動反對伊斯蘭政權的武裝起義。[2] 伊共盟是一個小團體,主要活動於國外的學生運動。理論上,由於毛派立場,伊共盟在中蘇分裂中支持中國,反對支持蘇聯的伊朗人民黨所持的那些思潮。1979年伊朗革命後在伊朗境內擴大活動,其他一些組織如「工人階級解放道路鬥爭團體」和「紅色戰役」,也加入其中。
伊共盟參加一些工人鬥爭,例如「阿巴丹項目聯合體」和「吉蘭工人委員會聯盟」,並在庫德斯坦參加對伊斯蘭政權的戰爭(在庫德斯坦建立名為「庫德斯坦勞動者游擊隊組織」)。伊共盟未參與土庫曼、薩赫拉的農民鬥爭和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抗議。另外,它建立「戰鬥婦女協會」和「大學和學校學生革命群眾組織」等掩護機構。
1982年,伊共盟發動阿莫勒起義,不久被鎮壓。[2]阿莫勒起義失敗後,伊共盟經歷一段艱難時期,領導層和幹部的大多數被捕或遇害。它也經歷各種理論危機和政治危機。1983年春,伊共盟第四屆會議召開,聯盟重組。但是又一次,大多數領導和幹部都被逮捕或槍殺。
1984年,伊共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毛派組織一起組成毛派國際組織革命國際主義運動。1985年,伊共盟再次試圖組織針對伊朗伊斯蘭政權的武裝鬥爭,但又一次以失敗告終。此後,伊共盟主要活動於庫德斯坦,並反對他們稱為「改良主義」和「解體主義」的思潮,如伊朗共產黨。1980年代後期,伊共盟放棄一些舊的口號和戰略,如「農村人民戰爭和城市起義」、「革命之路」等。而以新的戰略取而代之,他們的口號變成「持久人民戰爭:農村包圍城市」。他們還確立「馬克思列寧毛主義」立場。
2001年4月,伊共盟舉行「伊朗共產黨(馬列毛)成立大會」,經過辯論,在2001年5月1日成立了伊朗共產黨(馬列毛)。伊朗共產黨(馬列毛)被視為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薩爾貝達蘭)的延續者。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