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格達曼龍屬
沧龙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格達曼龍(學名:Igdamanosaurus,意為「伊格達曼的蜥蜴」)是白堊紀海生爬行類滄龍科已滅絕的一個屬。其被分類為球齒龍族(屬於滄龍亞科),和該族其它成員一樣,可根據鈕扣似的圓形牙齒來鑑別。這些牙齒表明其擁有高度特化的生存方式,可能包括甲食性。
屬下包括單一物種埃及伊格達曼龍(Igdamanosaurus aegyptiacus),生存於馬斯垂克階時期的非洲海洋環境。其零碎化石已在埃及的杜威組和尼日的杜卡馬傑組發現。[1]
Remove ads
描述
伊格達曼龍是種小型甲食性滄龍,體型大致與球齒龍族近親龍骨齒龍相仿。其化石保存了與球齒龍族其它成員相似的鈍而圓的牙齒。這些牙齒更適合咬碎有殼獵物如軟體動物及海龜,而非魚類或其它經常被滄龍捕食的爬行動物。
正模標本BMNH R11898非常破碎,由三塊保存較差的頜骨碎片、兩顆基本完整且帶有纖細條紋的牙齒、三個牙齒基部和至少五顆斷裂牙齒的碎片組成。儘管難以判斷,但這些殘骸很可能來自同一個體。[2]
正模標本含7顆保存狀態各不相同的牙齒,除保存下來的最後一顆牙齒略小於倒數第二顆外,其餘牙齒的尺寸均前後向增大。牙齒筆直,呈圓錐形,有圓頂狀末端。橫截面近似圓形。牙冠擁有非閉合基部,覆有纖細平行棱紋,每顆牙齒約有65至70條。整塊齒骨上牙齒大小基本一致,最大一顆高約27毫米、寬22毫米。[2]
分類
該物種最初被師丹斯基(1935年)命名為埃及球齒龍,[3]但林厄姆-索利亞爾(1991年)認為其足夠獨特以獨立建屬,並根據正模標本發現地附近的伊格達曼村(有時亦稱作因達馬村)將其命名為伊格達曼龍。[2]
儘管在牙齒適應特徵上無疑與球齒龍相似,且與阿拉巴馬球齒龍在齒骨下外側表面均有充當下顎神經出口的細小孔洞,但林厄姆-索利亞爾指出,伊格達曼龍牙齒的垂直條紋顯示其代表一種全新的甲食性滄龍,由類似板踝龍而非硬椎龍的祖先進化而來,故將其歸入扁掌龍亞科。[2]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