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田助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田助男是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李延祿宣稱存在的一名日本關東軍士兵,係日本共產黨黨員、反法西斯人士。其事跡主要來自李延祿的回憶文章。
![]() |
背景
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李延祿稱,抗日戰爭初期,其隊伍曾在東滿汪清縣一帶活動。1933年3月下旬,日軍龜岡村一率領的部隊圍剿時,有許多日軍士兵拾到和偷讀東滿特委製作的反戰傳單。[1][2]
事件
李延祿稱,1933年3月30日,其率領「抗日救國游擊軍」在汪清縣馬家大屯與龜岡村一指揮的數千日軍展開戰鬥。戰鬥間歇,游擊軍戰士到附近戰場搜集彈藥,並意外在一處隱蔽的松林中,發現一輛滿載步槍子彈且汽車發動機被破壞的日本軍車。在附近又發現一具日本士兵的屍體,附近有一張石頭壓住的紙條用日語寫道:[1]
親愛的中國游擊隊同志們:
我看到你分撒在山溝里的宣傳品,知道你們是共產黨的游擊隊。
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
我很想和你們會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敵人,但我被法西斯野獸們包圍著,走投無路。我決心自殺了。我把我運來的十萬發子彈贈給貴軍。請你們瞄準日本法西斯軍射擊。祝神聖的共產主義事業早日成功!
關東軍間島日本輜重隊
日本共產黨員 伊田助男
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
游擊軍戰士為此深受感動,並將伊田助男遺體與游擊軍烈士一起埋葬,3天後游擊軍戰士與當地群眾在墳前為其舉行了追悼會。[1][4][5]
當時的馬家大屯小學(又稱馬家屯小學[6]、馬村小學[7])為此更名伊田小學。[4]游擊區也將此事上報上級,並使其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廣為傳播。[4][5]李延祿於1935年在莫斯科工作期間,將伊田助男事跡撰稿並被刊載於莫斯科出版的《救國時報》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份刊物也刊登了「伊田助男」的事跡。[4]此事還曾收入小學教材。[8]
據李延祿的文章,此事發生後,日本特務機關對龜岡村一的旅團內部進行大搜捕,不久後該部隊被調往延吉全部解散,官兵被送到各處「矯正思想」,龜岡村一被撤職。[5]並有稱龜岡村一後因傷重身亡[3][7]。
Remove ads
宣傳與紀念
1935年,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中共代表王明曾公開介紹[9]與之相似的人物事跡。
1965年,「伊田助男」的事跡被刊載於《人民日報》[10]。
1982年12月由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編撰的《日本共產黨的六十年》出版,其中用幾句話記錄了「伊田助男」的事跡,1986年6月該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內部發行的中文譯本。[11]
2005年8月,東北烈士紀念館舉辦的《黑土英魂———東北抗日烈士事跡展》展覽的「正義沒有國界」單元中加入了「伊田助男」。[12]
2005年9月3日,中共汪清縣關工委在縣烈士陵園為「伊田助男」立起抗日烈士紀念碑。[13]
2009年7月1日,在退役軍人、中共黨員金春燮的奔波下,汪清縣人民政府在「伊田助男」犧牲地重新設立的「伊田助男犧牲地遺址」紀念碑建成並對外開放[14][15][16][17][18][19][20]。
文獻中的差異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4年5月11日) |
真實性
在橫川次郎的回憶錄《我走過的崎嶇小路》中,他表示,中國有一些人懷疑伊田助男是否確有其人,日本研究人員也曾調查,但沒有在關東軍輜重隊士兵名單中找到伊田助男的名字。橫川次郎認為,不論是否有其人,但此類事件歷史上確有發生過。[9]
1999年《延邊大學學報》一篇文章中稱,延邊博物館曾組織大批人馬用幾個月時間普查小汪清根據地,核實了伊田助男自決地和遺書存放地,並採訪多名親歷者,他們表示當年見過或聽過此事。延邊博物館沈東劍二次採訪李延祿時,李延祿稱《過去的年代》是我的回憶錄,裡面的內容屬事實。[7]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