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倫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倫樂鎮馬來語Pekan Lundu; 英語:Lundu Town) 是位於砂拉越古晉省的一個小,也是倫樂縣的縣城。

快速預覽 倫樂鎮, 國家 ...

鎮名傳說

Thumb
倫樂鎮地標
Thumb
倫樂鎮上的大伯公廟
Thumb
倫樂縣公署前的兩尊大炮

根據當地土著,在鎮上有條河,而河中有很多一種淡水魚叫做 「Ikan Lundu」,也就是鯰魚。所以此鎮就正名為倫樂,而河也被稱倫樂河(Sungai Lundu)。

以下是倫樂中文譯名的傳說:

  1. 由於海上經常會雲層飄來,而被倫樂鎮背向的加定山(Gading Mountain)攔住了去路,以至遮蓋了半座山,這景色就有如浮雲坐落在山上。早期定居在此的客家人就用客家話雲落來稱此地。
  2. 在倫樂鎮附近的華人義山,有一座建於光緒廿九年(1903年)的公墳墓碑上,刻有「永樂坡」三個字的地名。在客家話里永樂的讀音與「Lundu」有些相似。而這墳墓相信是屬於當時在19世紀50代,從印尼西加里曼丹遷移到倫樂的客家人。
  3. 學邦」也是其中倫樂中文的譯名。在鎮上的「雲山亭」大伯公廟正殿神龕上方掛著一個橫匾,匾上刻著「威鎮學邦」。這四個字意指著學邦,這地方獲得伯公神的庇護。
  4. 此外還有「允學」這個倫樂中文譯名的說法。早期,潮州人是倫樂鎮上的最大方言群。他們用鄉音把「Lundu」念成了「溫學」,而潮州話里「溫」與「允」是同音,所以倫樂就名為「允學」
Remove ads

歷史

鎮上有一座在1886年建的雲山亭大伯公廟,這證明了在19世紀中,已有華人到此地開店經商。
在歷史記載上,曾有一批13戶人家來自印尼三發松柏港的客家人,也就是今日的雙溪魯利(Sungai Pinyuh),遷移倫樂鎮對岸的丹絨布郎(Tanjung Purun)墾荒。他們都是蘭芳共和國的子民,因為在1850年至1854年遭荷蘭殖民軍攻擊,所以才逃亡到倫樂。這13戶人家分別是黃觀蘭、吳明德、陳蘭兆、林甲興、曾水清、朱銀祥、張四、李木華、彭亞星、余炳喜、林世、林德、魏祥、魏拉和王才生等[3]。同時,也有陸續的華工從古晉和中國來到倫樂栽種甘蜜與胡椒。在1880年布魯克王朝的憲報公布中,倫樂有16家甘蜜與胡椒園,占地有448英畝[4]。在20世紀60年代馬共戰爭時期,政府為了剿滅倫樂縣內的共產武裝份子,在倫樂鎮上建了一座小型機場,提供運輸機起降。但在多年以後,因為陸路交通日益完善,機場也被停止使用了。[5]

Remove ads

地理

倫樂鎮座落在河畔:倫樂河(Lundu River),而面臨加央河(Kayan River),背向加丁山。倫樂鎮附近有幾座鄉鎮與村落:三巴蒂甘榜(Kampung Sampadi),鴻武雁甘榜(Kampung Rambungan),畢阿越甘榜(Kampung Biawak),史東岸甘榜(Kampung Stunggang)等。

與附近城鎮的距離: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