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伯明罕學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伯明罕學派(英語:Birmingham School)是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大蕭條期間英格蘭伯明罕出現的一個經濟思想學派。
概覽
伯明罕學派主張消費不足(underconsumption)理論——將大蕭條歸因於戰爭結束和戰爭動員結束導致的需求下降,主張使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實現充分就業。
伯明罕學派的主要思想家是銀行家托馬斯·阿特伍德(Thomas Attwood),其他值得注意的人物包括喬治·弗雷德里克·蒙茨(George Frederick Muntz)和馬蒂亞斯·阿特伍德(Matthias Attwood)。向伯明罕學派提供一些支持的經濟學家包括亞瑟·楊格、派屈克·科爾昆(Patrick Colquhoun)和約翰·辛克萊爵士(Sir John Sinclair)。[1]
伯明罕學派的理論在當時被認為是「貨幣狂人」或「粗魯的通貨膨脹主義者」,現在被認為是193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的雛形。[2]托馬斯·阿特伍德的一些著作包含乘數效應和收入-支出模型的公式。[3]
參考資料
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