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體仁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体仁阁map
Remove ads

39.91627°N 116.398387°E / 39.91627; 116.398387

Thumb
體仁閣

體仁閣,位於紫禁城太和殿前廣場東廡,與西廡弘義閣遙遙相對。

歷史

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坐東朝西,與弘義閣相對立。體仁閣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為「文樓」,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文昭閣」,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改稱「體仁閣」。清朝乾隆四十八年六月(1783年),體仁閣毀於火,同年依照弘義閣的形制重建。[1][2]

明朝體仁閣的用途,見於記載的僅有永樂十八年三殿大火後到嘉靖年間,體仁閣一直用來存放《永樂大典》;嘉靖三十六年遭災後,體仁閣的使用情況不得而知。[2]明代大朝會或頒詔大禮,欽天監於文昭閣報時、雞唱:日出卯、照萬方、光四表。[3]洪武朝,相對武樓作為公主出嫁的典禮所在,文樓則作為皇帝大婚儀式、皇太子納妃儀、萬壽節賜宴的地方。康熙十八年三月(1679年),詔舉博學鴻儒143人於體仁閣[4],試詩比賦,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共同纂修《明史》。清朝各朝御容也曾收藏於體仁閣。乾隆年間重建之後,體仁閣兩廡作為內務府廣儲司六庫[5],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3座。[1]

1919年和1921年,古物陳列所先後進行了體仁閣、弘義閣的加固維修工程,但因所用支頂的木柱過細而遭承重梁壓彎,1953年又進行翻修。[6]「2003~2005故宮古建築修繕計劃」中顯示,體仁閣在2003年已被列為故宮博物院大修項目之一。體仁閣修繕工程啟動後,中途停工。2006年,據工作人員透露,體仁閣的停工原因是,修繕人員在修繕中發現閣內一根主梁已糟朽不敷使用,乃決定更換,但該主梁為金絲楠木搭建,施工人員遍尋中國也未找到可替換的金絲楠木,體仁閣大修工程遂停工。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對此予以否認稱:「停工主要是因為修繕方案需要更改!」[7]體仁閣大修工程完工後,作為文物庫房使用。例如故宮博物院共收藏20件馬車,其中殘損者約15件,原存放在太和門的西府,「房子特別老舊,一腳踩進去,灰塵幾厘米厚」,後因修理房屋,又被遷至東南角樓,2013年時則正存放在體仁閣。[8]

Remove ads

建築

體仁閣高25米,位於崇基之上,分為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明間設有雙扇板門,左右各三間安有一碼三箭式直櫺窗,兩梢間、山牆以及後檐使用磚牆封護。檐下施單昂三踩斗栱。一層的屋檐上四周為平座,平座周圍廊安裝24根方形擎檐柱,以支承頂層的屋檐,柱間設有尋杖欄杆,在平座上可以憑欄遠眺。二層樓七間,四面出廊,前檐裝修斜格櫺花槅扇28扇,梢間、山牆、後檐牆以木板做成封護牆,以減少下層的承重。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栱。檐角脊獸7個。[1]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