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培夫
中華民國歷史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培夫(1954年3月19日[1]:413—2022年10月27日),臺灣歷史學者,前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2],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何培夫的研究領域為臺灣史,尤其是臺灣地區碑碣史料的採拓與研究[3]。代表著作為套書《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16冊、《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1冊[2][4]。
生平
何培夫就讀成大歷史系期間,得到教授李冕世的指導,啟蒙史學和拓碑技能[4]。另外在學者黃典權的指導下,曾負責成大歷史系史蹟勘考的活動及刊物出版[註 1][2]。由於長期參與該項活動,使何培夫有能力在日後承接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現為國立臺灣圖書館)委託,在民國89年到98年(1990年到1999年)期間進行全臺灣碑碣採集、拓碑出版的計畫[2][4]。在這期間因計畫經費不足,何培夫遂自願減少主持人費用來補足[4]。而原本這項委託的採集範圍只要求臺灣本島,但何培夫認為範圍應該拓展到離島,於是將主持人費用移作繼續前往金門、馬祖等地採集與拓碑的經費[2][4]。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何培夫於母校成大歷史系任教[4]。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1月,出任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民國八十年(1991年)8月,出任臺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委員。[1]:413
民國九十年(2002年)6月,何培夫出任臺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第一屆委員、嘉義縣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並出任臺南縣文獻委員會委員。[1]:413
由於主持過碑碣採拓整理計畫,他於民國88年(1999年)獲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一屆「傑出臺灣文獻獎──傑出文獻工作獎」[5]。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