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曉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曉鐘(1934年2月1日—1990年),本名何祖武,筆名梵父山東省濟寧縣人,台灣男性編劇家。夫人趙寶珍河北省天津市人,筆名古梅曉芃等。何曉鐘與趙寶珍曾共同參與台視八點檔連續劇星星知我心》的編劇。[1]

快速預覽 何曉鐘, 編劇 ...

簡歷

  • 1948年5月,隨服役於中華民國空軍部隊的姨父母來到台灣。[1]
  • 畢業於空軍通信電子學校專修班,曾擔任航行管制官、塔台台長、參謀、空軍廣播電台節目科科長等軍職,退役後曾擔任大世紀傳播總企劃、金雨傳播負責人等職務。[2][1]
  • 1960年,在香港《亞洲畫報》發表第一篇文章〈四海親情〉,獲得《亞洲畫報》第六屆短篇小說比賽第一名。[3]
  • 1968年,以〈挖〉獲得第四屆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獎。[2]
  • 1970年,以〈維納斯行動〉獲得第六屆國軍文藝金像獎電影劇本銀像獎。[4]
  • 1972年,以〈兩夥伴〉獲得第八屆國軍文藝金像獎短篇小說銅像獎。[5][6]
  • 1977年,生平中首次撰寫的電影劇本〈筧橋英烈傳〉獲得第14屆金馬獎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7][8]
  • 1978年,獲得第一屆中興文藝獎章電視劇編劇獎[註 1][9][10]
  • 1980年,以〈烽火赤子情〉獲得第十六屆國軍文藝金像獎電視劇本銀像獎[註 2][11][12]
  • 1983年,以台視〈巴黎機場〉獲得第18屆金鐘獎電視金鐘獎編劇獎。[13]
  • 1984年,以台視〈星星知我心〉獲得第19屆金鐘獎電視金鐘獎編劇獎。[14]
  • 1985年,以台視〈星星的故鄉〉獲得第20屆金鐘獎電視金鐘獎編劇獎。[15]
  • 生平著作有小說集《挖》,由光啟出版社於1970年出版。早期作品收入於《亞洲短篇小說選》第十、十一集,由亞洲出版社於1960年出版。另有電影、電視劇本多達數十種[註 3]
Remove ads

團隊

  • 何曉鐘編劇小組
    • 何曉鐘、漁人、魯俠、曉芃。(參與〈星星知我心〉)
    • 何曉鐘、林霖、張龍光[16]。(參與〈星星的故鄉〉)

主要作品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