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餘姚城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余姚城墙
Remove ads

餘姚城牆為舊餘姚縣城城牆,位於中國浙江省寧波餘姚市蘭江街道城區。餘姚城牆原分為規模相近的南北兩城,兩城隔姚江相望,中有通濟橋溝通,今僅存北城南門城樓舜江樓、樓基處城牆及南城南門南溟門城門洞。

Thumb
Thumb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餘姚縣誌》北城圖(上)和南城圖(下)

歷史

餘姚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縣,初屬會稽郡,後相繼屬越州紹興府。東漢建安五年(200)吳將朱然任餘姚長時主持修建北城城牆,位於姚江北岸、龍泉山以東,城圍一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厚兩丈。元至正十七年(1375)方國珍率眾擴建,逾月而成,將城西龍泉山圍入,城圍一千四百六十五丈,高一丈八尺,城基寬兩丈,內外均為石砌。明洪武二十年(1387)湯和命紹興後所千戶孫仁增修,並置千戶所守城(正統時廢),嘉靖時重修。清順治十五年(1685)增高城垣,乾隆、咸豐時重修[1]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因連年倭寇侵擾,北城不能容納避亂鄉民,而此時姚江南岸已人口繁多,且為學宮所在,於是邑人呂本上疏請於姚江南岸再築一城,次年建成,城圍一千四百四十餘丈[2]

民國十九年(1930)、二十七年(1938)先後奉命拆除城牆,牆基闢為馬路,其中1930年拆除今北濱江段(東起和鳴橋、西至牌軒下,保留舜江樓樓基處城牆),1938年拆盡南北兩城,北城牆基現為北濱江路、三官堂路、舜水路、南河沿路等,南城牆基現為城下路、舜水路、南濱江路等,現狀僅北城南門齊政門城樓舜江樓及樓基處城牆原址保存,此外南城南門南溟門的城門洞被拆除後由邑人邵之傳等遷至城南潭家嶺重建(今譚家嶺村譚家嶺茶場的小山頂上[3][4]),題額為瓜瓞亭[5][6]

Remove ads

規劃與建築

Thumb
Thumb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餘姚縣誌》縣署圖(上)和學宮圖(下)

北城共設陸門5座,東為通德門,西為龍泉門,南為齊政門,西北為武勝門,東北為後清門,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時改通德門為澄清門,龍泉門為迎恩門,後清門為候青門,連接齊政門和候青門的虞宦街為北城內主要的商業街(民國時以王陽明詔贈新建侯改名為新建路);水門3座,分別為小南門(俗稱新陸門,位於齊政門西側)、東水閶和西水閶(分別位於候青門東西兩側)[1]

北城內主要建築有餘姚縣署(已不存)、城隍廟、試院(已不存)、龍泉寺龍山書院瑞雲樓(王陽明故居)等,其中縣署位於齊政門內、秘圖山南麓(原縣東街、縣西街,今府前路),前堂後宅,中有荷花池相隔(圖),東西分別為典史署和縣丞署,縣署的創建與縣城同時,其作為餘姚縣(市)治所的歷史直至1995年餘姚市人民政府遷址最良江畔的蘭江路為止[5]。縣署東有城隍廟、試院、巡防署、城守署(與巡防署均在今縣東街一帶)和都司署(原都司前,今工人路北)等。城內西南為龍泉山(今龍山公園),山南麓有龍泉寺、龍山書院及數座祠堂(包括祭祀嚴光的子陵祠,祭祀謝遷的文正祠,祭祀孫燧的忠烈祠,祭祀呂本的文安祠等),城內西北角為校場(今山後新村西北部)。

南城共設陸門4座,東為東泰門,西為西成門,南為南明門(後改稱南溟門),北為北固門,南北兩門筆直相對,連接兩座城門的直街為南城內主要的商業街(抗戰初期以黃宗羲號改名為南雷路),南城北門北固門城樓(枕江樓)又與北城南門齊政門城樓(舜江樓)隔江相峙;小陸門2座,分別為恩波門、流澤門(分別位於北固門東西兩側,後改稱東旱門、西旱門);水門初建時為2座,分別為左通門(位於北固門東側)和右達門(位於西旱門西側,門外為大黃橋),後陸續增開巽水門(位於南明門東側,為萬曆二十三年(1595)增設,以引水入學宮前)和小黃橋水門(位於右達門西側,門外為小黃橋)[2]

南城內主要建築有學宮(餘姚縣學文廟,主體建築已不存,僅存泮橋,已遷至龍泉山北麓青少年宮後[7])、趙考古祠宰輔第(呂本故居)等,其中學宮位於學弄(今學前街實驗小學東首),前廟後學,東有教諭署、訓導署,廟前泮池與河相通(圖)

Remove ads

參見

圖集

Thumb
北城模型,現藏餘姚博物館,右同
Thumb
南城模型
Thumb
北城模型局部,南門齊政門及城樓舜江樓、小南門水門
Thumb
南城模型局部,南門南明門
Thumb
通濟橋及姚江
Thumb
舜江樓及樓基處城牆
Thumb
舜江樓(兼作鼓樓)
Thumb
六浦橋(位於北城西門迎恩門外)及北城西側護城河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