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盂蘭節
中國佛教的一個節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盂蘭節,或稱盂蘭盆節[註 1],是佛教為期三個月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農曆七月十五),所以又稱為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於是日供養僧團,以此功德迴向逝世先人、累世父母,助其解脫苦痛,是為盂蘭盆會。


在佛陀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4],而在各地的佛教傳統中,也出現了施食餓鬼、救度先亡的儀式[5][6][7][8]。
盂蘭節正日有二說︰一為農曆七月十五日,二為七月十四日。在廣東、香港、澳門乃至華南地區的一些人以七月十四日為正日;而由於盂蘭節與道教的中元節同屬「鬼節」,故七月十五為正日之說並行。[來源請求]
盂蘭節為漢傳佛教的重要節日,僧侶於這天集會,無分彼此,可互相提出意見和看法,從而作自我改善。因此,佛家又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傳統上認為「盂蘭」的意思為「救倒懸」(巴利語:olambana,梵語:avalambana=>*ullambana[註 1]),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餓鬼[9]。
Remove ads
盂蘭節典故
依照舊時佛教的制度,僧侶每逢雨季時,會集合在一起修行,稱為結夏安居,南傳佛教此節日開始於佛曆中的第11次滿月後,大約相當於陽曆的十月,稱為供僧衣節。由於中國的氣候與印度不同,漢傳佛教的結夏安居就改為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經過三個月的修行精進後,僧侶向佛陀報告修行成果,佛陀為此感到歡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佛歡喜日或僧自恣日。[10]漢傳佛教在這天以盂蘭盆會供養佛、法、僧三寶,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功德回向累世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傳揚孝親之德。[10][11][12]
《盂蘭經》稱目犍連得道後,想報父母養育之恩,以神通力見亡母生餓鬼道中,感到悲傷的目犍連用鉢盛飯,為母供食。然而,飯未入口,就化為火炭,目犍連向釋迦牟尼佛陳說此事。佛說光憑一人之力無法解救,須仰賴供養眾僧功德的威神之力乃得解脫,要目犍連於七月十五日(佛教結夏安居最後一日),備好麨飯、五果、瓫罐、香油、燈燭、床榻、臥具,供養眾僧。當此之日,眾佛教聖者,皆示現僧人之身,一同受鉢,自恣懺悔,具清淨戒。供養此等之眾,則其過世先祖、親屬,得出三惡道,應時解脫,衣食自然。最後,目犍連之母於是日得脫餓鬼之苦。經文最後說一切大眾皆可依照此法供養僧團,救度先亡。
南傳佛教巴利聖典《餓鬼事》中,也出現了同樣主題的情節,但主角是舍利弗。另外,《撰集百緣經》載〈優多羅母墮餓鬼緣〉也是類似的故事,而主角為優多羅比丘。《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是以目犍連為主角,但要救度的亡母生於摩利支世界(marīcika lokadhātu)[1]。《地藏菩薩本願經》也以相似情節為引,但將餓鬼道換為地獄道,稱地藏菩薩前世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其母親。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3]。
在佛陀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4]。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僧團,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儒家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得到中國歷代帝王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4][15],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16]。
日期
Remove ads
參看
注釋
- 盂蘭盆會是東亞佛教流行的地區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的法會,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先祖的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的原語不明,唐朝僧人將「盂蘭盆」釋為梵語「烏藍婆拏」(巴利語:olambana,梵語:avalambana=>*ullambana,ullambana為根據印度原語和漢譯詞的構擬[1]),意思是倒懸。據《一切經音義》記載:「案西國法至於眾僧自恣之日,盛設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懸之苦。以彼外書云先亡有罪,家復絕嗣,無人祭神請救,則於鬼處受倒懸之苦。佛雖順俗,亦設祭儀,乃教於三寶田中,深起功德。」,以供盂蘭盆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2]日本學者辛嶋靜志提出新解,指盂蘭盆是盛飯之盆,以盂蘭為飯(巴利語、梵語:odana)在俗語或犍陀羅語中的音變*olana[1][3]。無論是*ullambana或*olana,都不是在已知文獻中出現過的詞,而是根據音值或一些語音變化的通則產生的構擬。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