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佟麟閣
中華民國將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佟麟閣(1892年10月29日—1937年7月28日[1]),原名凌閣[a],字捷三,滿族[1][3][4][5]。生於直隸省高陽縣(今河北省高陽縣)。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基督徒[6],先後隸屬北洋政府、國民軍、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7年7月28日在抗日戰爭平津作戰中陣亡。後獲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二級上將。

生平
1892年10月29日(農曆光緒十八年九月初九日)[3][1],佟凌閣出生於直隸省高陽縣一個滿族農民家庭[7],先祖為清初功臣二等伯卓羅[8]。7歲時拜舅父胡先生為師,學習經史,擅長書法。16歲時憑藉書法能力考入高陽縣衙門當繕寫員,每月掙銀元十元。1912年佟凌閣20歲時投入馮玉祥的部隊,在馮玉祥領導的第16混成旅中任職,後來在該部隊中順利升職。[9]曾參加護國運動。1922年任馮玉祥將軍陸軍檢閱使署高級教導團團長。1924年2月16日大總統任命佟凌閣為陸軍第二十五混成旅第一團團長[10][11]。
1924年(民國13年)10月北京政變後,佟凌閣任國民軍第1軍第11師步兵第21旅旅長[12]。1925年(民國14年)7月,升任西北軍第11師師長[13]。1926年(民國15年)南口大戰中,佟凌閣在要害之處同奉軍激烈戰鬥,勇冠三軍。[9]
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佟凌閣隨馮玉祥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1927年(民國16年)任甘肅隴南鎮守使兼代理甘肅督辦。馮玉祥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後,佟凌閣被任命為第11軍軍長。佟凌閣部被馬仲英軍包圍,損失很大,為北伐作出了貢獻。[9]
1928年起,佟凌閣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35軍軍長、暫編第11師師長。1928年北伐結束後,馮玉祥同蔣介石發生對立,佟凌閣同蔣軍交戰,最終敗北。其後,佟凌閣擔任宋哲元領導的第29軍的副軍長兼軍官教導團團長。1933年(民國22年)長城抗戰中,佟凌閣輔佐宋哲元進行戰鬥,取得喜峰口大捷,雖然最終長城抗戰敗北,但獲得中國國內輿論讚賞。[9][14]

1933年5月,馮玉祥在張家口組成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佟凌閣參加,被任命為第1軍軍長,兼代理察哈爾省主席。其後,由於蔣對馮施加壓力,同年8月馮下野。佟凌閣回到宋哲元手下,最終還是下野。[9]
1936年(民國25年),佟凌閣重新出任第29軍副軍長兼教導團團長,駐紮南苑(今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佟凌閣等第29軍主要幹部表示抗戰。宋哲元對實行抗戰難以決斷,南京的國民政府中央自知與日軍的武力懸殊,難以與日軍抗衡,一開始對日抗戰的態度也較為消極。佟凌閣奉命負責守備南苑。7月20日,日軍進軍,與佟凌閣的部隊開始交戰。佟凌閣指揮的部隊兵力、火力比日軍少,對抗日軍遇到很大困難。[9]但是佟凌閣與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繼續抵抗。[14]
1937年7月28日,佟凌閣奉命向永定門方向轉移,途中再遭日軍包圍。佟凌閣在組織部隊突圍時,被機槍射中腿部;接著頭部又受重傷,流血過多而戰死。享年46歲(滿44歲)。[9][1]
29軍上報國民政府犧牲經過時,國民政府文官處將其凌字誤寫成麟字,報紙宣揚之後已無法再行更正,將錯就錯改成了「麟閣」[2]。
Remove ads
紀念

佟麟閣殉國後國共雙方都對其做出積極評價。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二級陸軍上將。1945年後,北平市政府將其生前在北平居住過的南溝沿大街改名為佟麟閣路,以示紀念。1946年和1985年,通州區也兩次將新華南路命名為佟麟閣街以示紀念,現與後名混用。
1946年7月28日,國民政府為佟麟閣舉行隆重的國葬。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北平市各界將寄厝北新橋柏林寺內的佟麟閣將軍遺體移至八寶山忠烈祠。1946年7月28日,葬於香山腳下北正黃旗村的山坳上。1979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經報請中共中央統戰部同意,追認佟麟閣將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15]。2014年,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2014年9月,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大紅門街道、距離佟麟閣殉難處數百公尺的南頂中學更名為佟麟閣中學[16],2020年7月合併原豐臺區蘇家坡小學後改稱佟麟閣學校[17]。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