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侏反鳥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侏反鳥屬(學名:Nanantius)是反鳥亞綱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早白堊世(阿爾布期,距今1.1至1.12億年)的澳大利亞。
Remove ads
標本及物種
本屬唯一有效種是黎明侏反鳥(Nantantius eos),於1986年首次描述。屬名意為「矮小的反鳥」,由古希臘文的nan-(矮小的)+(en)antos(相反的)組成,種小名eos在古希臘語中意為「黎明」。還提出了第二個種瓦氏侏反鳥(Nanantius valifanovi),但後來被認作矮小戈壁鳥的異名[1]。黎明侏反鳥當初僅有一塊不完整的細長脛跗骨及一節頸椎被發現,均出土於圖勒巴克組。正模標本中的脛跗骨(QM F12992)發現於昆士蘭州博利亞附近的瓦拉站(Warra Station)[2]。
1997年,澳洲同一地區卡納里站(Canary Station)發現的化石被歸入侏反鳥屬。其中一節頸椎(QM F12991)被歸入黎明侏反鳥。還有一塊不完整的左脛跗骨(QM F31813)歸入侏反鳥,但因解剖特徵存在些許差異而未歸入黎明種[3]。
2009年,鄒晶梅撰寫的一篇未發表論文稱,黎明侏反鳥正模脛跗骨及歸入該物種的椎骨業已遺失。就目前情況來看,黎明侏反鳥堪稱反鳥亞綱化石最零碎的已命名物種之一[4]。
Remove ads
描述
黎明侏反鳥被歸入反鳥亞綱,這是一群未能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原始白堊紀鳥類。但如今發現僅憑脛跗骨特徵不足以確認某種鳥是否屬於反鳥類。例如,更進階的神翼鳥也有著類似反鳥的脛跗骨[5]。因此,儘管侏反鳥可能屬於反鳥亞綱——鳥翼類在早白堊世的優勢類群,且脛跗骨與反鳥類的戈壁鳥非常類似,但在發現更具鑑別性的材料(如跗跖骨)之前,仍無法確定其歸屬。哈特曼等人2019年的研究發現侏反鳥的脛跗骨更像是典型的反鳥類而非扇尾類,並暫時將其恢復為與烏如那鳥、葛利普鳥和雲加鳥近緣的演化支的一部分[6]。
黎明侏反鳥屬小型物種,體型約有烏鶇大小,看上去可能像一隻翅膀有爪、脖子和頭部則更類似有羽毛獸腳類恐龍的小型海鷗。推測其棲息於當時伊羅曼加海(特提斯海道的一個淺水亞熱帶海灣)的海灘上,以海洋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侏反鳥是海鳥的理論,是由另一塊歸入本屬且很可能屬於黎明種的脛跗骨QM F16811所支持,該標本是在一件魚龍類標本的腸道中發現的[7]。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