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俄羅斯君主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依據現代俄羅斯視角,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其間的統治者都屬於俄羅斯君主之範圍,而依據查證歷史統治者持有實際頭銜以及納貢關係,以莫斯科領土有關實質統治者計,由金帳汗開始至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其間君主完整構築莫斯科-俄羅斯權威。該列表以此時間段為主。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5年4月25日) |
於基輔大公主治時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烏克蘭等諸公國貴族,在基輔羅斯時期共同效忠同位君主,後由於分封授爵增加分歧令諸公國不再一致效忠。
蒙古征服基輔羅斯瓦解原羅斯共主秩序後,被韃靼征服的羅斯諸國轉向金帳汗納貢稱臣,開始同時受到韃靼文明的影響;西部羅斯舊地(紅魯塞尼亞)則被立陶宛和天主教的波蘭入主並宣佈為「羅斯的繼承者」,在宗主信仰重構的影響中,孕育了日後近代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北方羅斯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曾繼續獨立維持地位,直至韃靼羅斯裡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在1478年將其吞併,為近代俄羅斯版圖奠定基礎。古羅斯留存的最後一個獨立公國梁贊大公國於1521年也被莫斯科吞併,至此原基輔羅斯諸國領土,由莫斯科、立陶宛大公國和克里米亞汗國分別控制。
Remove ads
莫斯科崛起及擴張沿革
拔都為首的蒙古人瓦解基輔羅斯後,羅斯諸國進一步分離和分立正統羅斯權威。莫斯科在金帳汗國時代正式獲得領主(大公)地位,逐漸積聚實力,至伊凡大帝在位期,相繼吞併諾夫哥羅德、布良斯克、特維爾、圖羅夫、明斯克、霍爾姆等公國,並脫離蒙古人的金帳汗國管治,令莫斯科大公成為蒙古羅斯諸地的新霸主。伊凡三世晚年娶拜占庭巴里奧略王朝的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將莫斯科大公國視作拜占庭帝國的承繼人。伊凡大帝和其子瓦西里三世致力出兵消滅蒙古和其他大公國殘餘勢力。1547年1月16日,伊凡大帝之孫伊凡四世自稱沙皇,成立俄羅斯沙皇國。
1598年1月17日,伊凡四世之子費奧多爾一世·伊萬諾維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結束,俄羅斯陷入混亂。僅伊凡四世的顧問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登位時,勉強維持了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和平,但戈東諾夫在位七年間,俄國內部多有暴亂。戈東諾夫去世後,波蘭扶植了三位德米特里,皆稱為伊凡四世幼子。偽德米特里一世成功取得沙皇之位,但被瓦西里四世所推翻,成立叔伊斯基王朝。但波蘭立陶宛聯邦撕破停戰協定,宣稱瓦迪斯瓦夫四世對俄國王位有繼承權,入侵俄國。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率領軍隊攻陷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瓦迪斯瓦夫自稱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一世,透過七波耶會議,開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的管治。梁贊公爵普羅科比·彼得羅維奇·利亞普諾夫以留里克王朝後裔身份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召開全俄縉紳會議。在他死後,大主教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被推舉為領導人。在1613年2月21日其子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費奧多爾三世治下,分別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處取回烏克蘭地方,並因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率領哥薩克酋長國附庸俄國,俄國領土獲得大幅度的擴張,但因波羅的海沿岸的歸屬問題與瑞典帝國的關係急速惡化。彼得大帝於1696年開始進行彼得大帝改革,俄國開始西化。終於在1721的大北方戰爭打敗瑞典,取回自古斯塔夫大帝時代交給瑞典的俄國東北部海岸線。彼得大帝因此稱帝,成立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去世後,由於他處決其子,導致無嗣繼位,他十四歲的孫子彼得二世去世後,羅曼諾夫王朝絕男嗣。在其女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後,彼得大帝外孫彼得三世繼位,開始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彼得三世在位不到一年便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大帝所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三次瓜分波蘭、於第五次俄土戰爭大敗鄂圖曼,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在她去世後,由其子保羅一世繼位,但因改革不得貴族支持,被暗殺於米哈伊洛夫宮,由其子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領土再度大幅擴張,先後打敗奧斯曼和波斯,從瑞典處取得芬蘭大公國。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取得波蘭會議王國國王頭銜,俄國成為歐陸霸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戰敗,尼古拉一世之子亞歷山大二世因此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出售阿拉斯加。在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青年謀殺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俄羅斯開始工業化進程,並佔領全中亞。尼古拉二世登位後期,因1905年俄國革命,俄國開始立憲運動。因大斯拉夫主義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7年俄國革命,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軟禁,俄國君主制結束。
Remove ads
金帳汗國大汗
金帳汗國管治時期,莫斯科於1247年正式獲得領主(大公)地位,逐漸為日後擊敗汗國並擴張形成近代俄羅斯權力中心獲取實力。
名字 | 在位時間 |
拔都 | 1242-1255 |
撒里答 | 1255-1256 |
烏剌黑赤 | 1256-1257 |
別兒哥 | 1257-1266 |
忙哥帖木兒 | 1266-1280 |
脫脫蒙哥 | 1280-1287 |
兀剌不花 | 1287-1290 |
脫脫 | 1290-1312 |
月即別(烏茲別克汗) | 1312-1340 |
迪尼別 | 1340 |
札尼別 | 1340-1357 |
別兒迪別 | 1357-1359 |
忽里納 | 1359-1360 |
納兀魯斯 | 1360-1361 |
卡迪爾汗 | 1361 |
帖木兒火者 | 1361 |
兀都·滅里·沙 | 1361 |
凱里迪別 | 1361 |
穆拉德汗 | 1362-1364 |
異密·普拉德·汗(篡位者) | 1364-1365 |
阿齊茲汗 | 1364-1365 |
阿卜杜拉汗 | 1365-1367、1369-1370 |
哈桑·貝格汗 | 1368-1369 |
札尼別二世 | 1369-1370 |
馬合麻·布剌克 | 1370-1372、1375 |
兀魯斯汗 | 1372-1374 |
切爾克斯汗 | 1374-1375 |
卡根伯格汗 | 1375-1377 |
脫黑脫乞牙 | 1377 |
帖木兒·滅里 | 1377-1378 |
阿拉伯·沙·穆扎法爾 | 1378-1380 |
脫脫迷失 | 1378-1391 |
帖木兒·忽格魯特 | 1391-1400 |
沙迪別汗 | 1400-1407 |
不剌汗 | 1407-1410 |
帖木兒汗 | 1410-1411 |
札蘭丁·汗 | 1411-1412 |
卡里姆·別兒迪 | 1412-1414 |
怯別汗 | 1414 |
庫卡剌汗 | 1414-1417 |
賈巴爾·別爾迪 | 1417-1419 |
道剌特·別爾迪 | 1419-1422、1427-1432 |
八剌汗 | 1422-1427 |
兀魯·穆罕默德 | 1419-1422、1427-1433 |
賽亦得·阿黑麻一世 | 1433–1435 |
馬哈麻 | 1435–1459 |
庫楚克·馬哈麻 | 1459–1465 |
阿黑麻汗 | 1465-1481 |
謝赫·阿合馬 | 1481-1502 |
- 1502年,金帳汗國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滅亡。
Remove ads
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大公
- 基輔羅斯滅亡後,最北端的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仍然保留獨立地位,直到被莫斯科吞併。
名字 | 在位時間 |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 1241年 - 1252年 |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 | 1252年 - 1255年 |
雅羅斯拉夫三世·雅羅斯拉維奇 | 1255年 |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 | 1255年 - 1257年 |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 1257年 - 1259年 |
德米特里·亞歷山德羅維奇 | 1259年 - 1264年 |
雅羅斯拉夫三世·雅羅斯拉維奇 | 1264年 - 1272年 |
德米特里·亞歷山德羅維奇 | 1272年 - 1273年 |
瓦西里·雅羅斯拉維奇 | 1273年 - 1276年 |
德米特里·亞歷山德羅維奇 | 1276年 - 1281年 |
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 | 1281年 - 1285年 |
德米特里·亞歷山德羅維奇 | 1285年 - 1292年 |
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 | 1292年 - 1304年 |
米哈伊爾·雅羅斯拉維奇 | 1308年 - 1314年 |
阿凡納希·丹尼洛維奇 | 1314年 - 1315年 |
米哈伊爾·雅羅斯拉維奇 | 1315年 - 1316年 |
阿凡納希·丹尼洛維奇 | 1319年 - 1322年 |
尤里·丹尼洛維奇 | 1322年 - 1325年 |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 | 1325年 - 1327年 |
伊凡一世 | 1328年 - 1337年 |
謝苗·伊萬諾維奇 | 1346年 - 1353年 |
伊凡二世 | 1355年 - 1359年 |
德米特里·康斯坦丁諾維奇 | 1359年 - 1363年 |
德米特里·頓斯科伊 | 1363年 - 1389年 |
西美昂·奧利戈爾多維奇 | 1389年 - 1407年 |
瓦西里一世 | 1408年 - 1425年 |
瓦西里二世 | 1425年 - 1462年 |
伊凡三世 | 1462年 - 1478年 |
- 1478年,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被伊凡三世併入莫斯科大公國
莫斯科大公
- 1502年,伊凡三世滅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公成為俄國的君主,並統治了大部分的羅斯地區。
俄羅斯沙皇國沙皇
- 1610年7月27日,莫斯科被波蘭王室陸軍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攻陷,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梁贊公爵普羅科比·彼得羅維奇·利亞普諾夫、蘇茲達爾公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分別作為政府首腦和軍事指揮官組成臨時政府,繼續抵抗波蘭的侵略。
在波蘭主導下,由俄羅斯貴族舉行的七波雅爾,擁護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之子瓦迪斯瓦夫為沙皇。與全俄縉紳會議敵對,成員如下:
國家元首: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一世
- 費多爾·姆斯季斯拉夫斯基王公(領頭者)
- 伊凡·米哈伊洛維奇·沃羅滕斯基
- 安德烈·瓦西列維奇·特魯別茨科伊
- 安德烈·瓦西列維奇·戈利岑
-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雷科夫-奧博倫斯基
- 波雅爾伊萬·尼基蒂奇·羅曼諾夫
- 費奧多爾·伊凡諾維奇·舍列梅捷夫
1610年7月27日,叔伊斯基王朝滅亡,留里克王朝後裔梁贊公爵利亞普諾夫組成臨時政府。對抗波蘭國王、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以及七波耶會議,主要成員如下:
三領袖
- 梁贊公爵普羅科比·彼得羅維奇·利亞普諾夫,全俄縉紳會議召集人,號召抵抗波蘭侵略,1611年病死。
- 申庫爾斯克公爵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特魯別茨科伊親王,在利亞普洛夫死後成為俄國代理元首,1613年還政沙皇,並作為抵抗瑞典的指揮官,抵擋古斯塔夫二世的軍隊南下,在戰爭結束後回到領地隱居,不再過問國事。
- 伊凡·馬赫伊洛維奇·澤魯茨基,俄國哥薩克領袖,1614年因謀害波扎爾斯基被處決。
其他成員
- 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
- 庫茲馬·米寧(平民出身,因軍功被允許參加)
- 在1613年2月21日選舉羅曼諾夫家族的米哈伊爾為全俄沙皇,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全俄縉紳會議結束。
全俄羅斯的皇帝
1917年以後俄羅斯皇位傳承者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