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龕
|
保存情況
|
樣貌描述
|
圖片
|
1
|
較好
|
位於整所窟群最南端,其形狀為平面長方形圓拱頂敞口龕。龕內共有三座塑像,居中為一佛,其兩側為兩座協助菩薩。佛頭頂磨光高肉髻, 身成倒三角形, 十分健壯。其身著圓領薄衣, 為典型的北魏改制前的樣式, 極具胡族特點。主佛結禪定印, 結跏趺坐於台座上。左側菩薩戴三瓣蓮形寶冠,上身袒露,雙手撫於胸前,右側菩薩於胸前雙手捧缽,著裙衣。
|
|
2
|
右側菩薩保存較好,其他兩造像因風化而致表面剝落,形制不清。
|
位於1號龕北側,為圓拱頂敞口龕,共塑一佛二菩薩。右側菩薩有高髮髻,雙手合十,穿裙。
|
|
3
|
均有嚴重人為破壞或風化的跡象, 其中二佛佛龕內的佛首已被盜取丟失。
|
佛龕地處北側。為圓拱頂敞口大龕,龕內鑿兩龕和78個小龕。龕正中雕刻獸頭, 龕尾刻出龍頭。龕內共雕有二佛,著通肩袈裟, 有禪定印,結跏趺坐。基座刻有蹲踞狀力士,雙臂上舉,僅著短裙褲。另有一佛龕在旁,呈交腳坐姿。
|
|
4
|
所有石像損毀及表面風化均極其嚴重。大部分佛像頭部均已遺失。
|
位於第3龕北側,為平面橫長方形圓拱頂敞口大。其中共造有兩個小型石窟:
- 交腳龕,龕內有一菩薩和其二脅侍。
- 二佛並坐龕,內有釋迦多寶並坐,均呈結珈趺坐,結禪定印。
這一石龕的左壁刻有二座坐佛和一站立菩薩像,其中佛穿袒右肩袈裟,結禪定印,呈結跚趺坐。而菩薩右手撫胸,左手下垂,裸上身,身後刻有蓮瓣及光環。
整座佛龕的後壁和側壁雕有二坐佛,其姿勢與先前所描述的佛像並無大異。
此外, 龕頂還刻有千佛四排,每排17個,以方格布局。這些小佛均面貌長方、瘦長,身著圓領通肩袈裟, 結禪定印,呈結珈趺坐。
|

|
5
|
已由合水縣博物 館整體鑿下搬遷館藏,造像保存完整。
|
位於第4龕右上側, 圓拱形 淺龕。雕有一佛二菩薩。主佛有高圓肉髻,大耳垂肩,長圓臉,著圓領通肩袈裟,倚坐於方台座,雙臂屈肘於胸前。脅侍菩薩風化剝蝕嚴重。左菩薩戴冠,寶絹下垂,披帛胸前交叉,陰刻細密線衣紋。右菩薩戴冠,尖項圈,雙手胸前十字相交。
|
|
6
|
造像頭均殘。
|
位於第4龕北側,有上下兩排橫淺龕。龕內高浮雕坐佛,上排現存6身,下排5身,袒右肩袈裟,內著僧祇支,禪定印,結珈趺坐。
|
|
7
|
造像頭均殘。
|
位於第6、32龕北側,為平面半圓形圓拱頂淺龕, 龕外陰線刻相互交繞的龍,龍頭於龕楣中央相對。龕內刻有一交腳佛二菩薩。交腳佛有高肉髻,大耳垂肩,方圓臉,短頸削肩,著袒右肩袈裟,雙手腹前平置,佛兩側壁面陰線刻各二條龍身體交繞,兩條長龍繞於佛頭上部正中,龍頭相對,兩小龍向下纏繞長龍,龍頭於兩側伸出。左菩薩頭殘缺,身體短粗壯實,雙手合十站立圓台上。右菩薩頭殘損,頸戴項圈,腰部陰線刻裙帶垂於雙腿前,雙手於胸前,左手握一蓮蕾, 站立圓台上。
|
|
8
|
臉部被毀。
|
位於第7龕北側。為摩崖造像,窟前原有平台。龕內雕有坐佛一身,高肉髻,長方圓臉,大耳垂肩,短頸寬肩,身體敦厚壯實,穿袒右肩袈裟,雙手攏於袖內,結禪定印,結珈趺坐。台座前淺浮雕蹲伏雙獅,暴突大眼,張嘴露齒。
|
|
9
|
造像頭均殘損。
|
位於第8摩崖造像北側。平面橫長方 形圓拱淺龕。
龕內雕有一佛二菩薩。佛高肉髻,長圓臉,短頸寬肩,左手禪定印,右手說法印,著袒右肩袈裟,結跚趺坐,台座上陰線刻纏繞交龍。菩薩侍立圓台,頭殘損,戴項圈,下著長裙,右手屈肘撫胸。
|
|
10
|
左、右菩薩皆頭面殘,右菩薩殘雙足。
|
位於第9龕北側,方楣敞口淺龕。龕內雕有一佛二菩薩。佛為高肉髻、長耳垂肩,長圓臉,短頸寬肩,禪定印,結珈趺坐。左、右菩薩頸戴項圈,雙手撫胸,下著長裙。左菩薩跣足立台,右菩薩殘雙足。
|
|
11
|
一佛二菩薩面部風化嚴重。
|
第10龕北側。摩崖龕,平面馬蹄形圓拱淺龕。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為高肉髻、長圓臉,內著僧祗支,外穿雙領下垂袈裟,寬邊高領,結跚趺坐。兩脅侍均高髮髻,身體修長,衣裙下垂,跣足立低台。
|
|
12
|
左側菩薩,殘餘部分高0.40米,僅存模糊輪廓。右側菩薩,高0.45米,頭部殘損不全。
|
位於第10龕北側,為圓拱淺龕。龕內雕有一佛二菩薩。佛著雙領下垂袈裟,結禪定印,結珈趺坐。
|
|
13
|
二佛頭部均被盜鑿。
|
位於第12、34龕之北側,圓拱淺龕。龕內雕二坐佛。佛身內著僧祇支,外穿袒右肩袈裟,結禪定印,結珈趺坐,身體豐滿健壯, 寬肩豐胸。
|
|
14
|
身體表面風化嚴重
|
位於13龕北側崖面上,15龕南側。 圓拱形龕。龕內原雕有一佛二菩薩,造像目前已被合水縣博物館搬回收藏。佛雙手置胸前。一菩薩僅輪廓可看出雙手合十,屈肘胸前作虔誠狀。另一菩薩 。戴冠,寶緡下垂,身後飄帶下垂繞於臂腕,雙手於胸前交握。
|
|
15
|
主像頭已被盜鑿。
|
位於第14龕北側。平面橫長方形圓拱形淺龕, 龕外沿陰線刻交龍纏繞樹枝。
半圓內雕有一交腳菩薩和二脅侍菩薩。 主尊寬肩束腰,著通肩式袈裟,細密陰線刻衣紋,雙手於胸前作轉法輪印,坐方座上, 座兩側各一獅子露頭左脅侍頭戴花冠,頸戴項圈,上身袒露,下著長 裙,左手握蓮枝,右臂曲肘於胸前。右脅侍束高髮髻,左臂外伸手端香爐,身後陰刻背光 。
|
|
16
|
風化嚴重, 形制不清。
|
位於第4龕上部。內雕一坐佛。
|
|
17
|
表面風化嚴重。
|
位於第16龕北側,第5龕上部。圓拱淺龕,龕內雕有一坐佛,有高肉髻,長方臉,長耳垂肩,寬肩短身,敦厚壯實,左右手屈臂肘於胸前,坐姿不明。
|
|
18
|
表面風化不清。
|
位於第17龕北側,第5龕上部。圓拱淺龕。龕內雕有一坐佛,高肉髻,結禪定印,結跚趺坐於方台座上。
|
右二
|
19
|
雙佛皆衣飾不清。
|
位於第18龕北側,第6龕上部。圓拱淺龕。龕內有二佛並坐,其一面部殘缺,左側佛細長頸,細雙臂,著交領衣,結禪定印,結珈趺坐。
|
|
20
|
風化嚴重,龕形及造像已不清,僅存模糊龕痕, 尺寸不清。
|
第19龕北側,第6龕上部。
|
暫無
|
21
|
佛面部均殘。
|
位於第20龕北側。圓拱淺龕,平頂。龕內雕二佛並坐於通長台座。
|
暫無
|
22
|
殘缺不全。
|
第21龕北側。圓拱淺龕。造像為一佛二菩薩。佛高肉髻,大耳下垂,方圓臉,頸短肩寬,結珈趺坐。兩脅侍菩薩,身短頭大,下身裙刻陰刻線紋。
|
暫無
|
23
|
佛頭及身體風化剝落。
|
第22龕北側。圓拱淺龕。內雕一交腳坐佛,佛座兩側各雕一寫意方形獅子頭。
|
暫無
|
24
|
佛頭部殘毀,額及胸部殘缺,僅識大致輪廓。菩薩殘損,僅存雙腿及足。
|
第23龕北側。橫長方形淺龕,平頂。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肩稍圓,身體敦厚壯實,結跚趺坐。
|
暫無
|
25
|
兩脅侍身體風化嚴重。
|
第24龕北側。方楣淺龕,平頂。造像: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為高肉髻,方圓臉,寬肩豐胸,敦厚壯實,身短頭大,結珈趺坐。
|
暫無
|
26、27、28
|
龕均已風化。
|
三龕相鄰。尺寸不清。從輪廓大致可看出為坐佛,頸短肩寬,體形上敦厚壯實。
|
暫無
|
29
|
造像僅存殘跡。
|
上層最南側。窟門為方形,形制為平面馬蹄形穹窿頂窟。造像為一鋪五身坐像,像高0.70米,風化剝落不清,均結珈趺坐,禪定印三面高壇基。
|
暫無
|
30
|
造像殘失、風化不存。
|
第2龕北側。圓拱項敞口龕。
|
暫無
|
31
|
摩崖高浮雕一力士像,下半身己為堆積土掩埋造像頭部缺失
|
第30 龕北側下方。摩崖高浮雕一力士像。據2011年《甘肅合水保全寺石窟調查簡報告》[6]顯示其為方臉,立眉,大眼,粗頸平肩,雙手向外側上托舉,2022年發現頭部缺失。
|
|
32
|
佛面部殘缺,左脅侍末完成,僅雕出石胎輪廓,右脅侍現殘存下半身(合水縣博物館搬遷5號龕時被破壞)。
|
位於第6龕上方。該龕為平面馬蹄形圓拱深龕,穹隆頂。龕內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為長頸削肩,水波紋高肉髻,身著雙領下垂袈裟,結跏趺坐,施禪定印。
|
暫無
|
33
|
頭部殘損不存,其餘完好。
|
位於第11、12龕之間上方。該龕為尖拱楣淺小龕。內浮雕一坐佛,身著圓領通肩袈裟,施禪定印,結珈趺坐於台座上。
|
|
34
|
僅存龕雛形,無造像。
|
12龕北側約3米處的崖面上。 該龕由於未完工,形制不明。
|
暫無
|
35
|
(坐佛)已由合水縣博物館鑿取搬回收藏。
|
該龕為圓拱形淺龕。造像為一坐佛,其形貌為大耳垂肩,高肉髻,方圓臉,身著圓領通肩袈裟,施禪定印,結珈趺坐。
|
|
36
|
風化嚴重, 僅存輪廓。
|
位於第35龕北側。該龕為淺龕,內雕坐佛一身。
|
暫無
|
37
|
風化嚴重。
|
位於第36龕北側,龕下為第38、39龕。該龕為圓拱形淺龕,龕頂已塌毀。內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大耳垂肩,肩寬身短,高肉髻,方圓臉,袒右肩袈裟,衣紋為陰刻線,施禪定印,結跚趺坐於方形低台上。
|
|
38
|
風化嚴重,龕形不明,造像不存。
|
位於36龕下方。
|
暫無
|
39
|
風化嚴重,龕形不明,造像殘失。
|
位於38龕北側。
|
暫無
|
40
|
龕已風化不全,造像不存。
|
位於39龕北側。該龕為圓拱淺龕。
|
暫無
|
41
|
龕已風化不全,造像不存。
|
位於40龕北側,該龕為圓拱淺龕。
|
暫無
|
來源[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