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保全寺石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全寺石窟
Remove ads

保全寺石窟,位於中國甘肅省合水縣,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

快速預覽 保全寺--張家溝門石窟,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

保全寺石窟的歷史年代為北魏[1]


簡介

保全寺石窟位於合水縣東北太白鎮葫蘆河支流平定川馬家老莊,距縣城120公里。開鑿於長約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東,共有窟龕41個,石雕造像153尊,是隴東地區重要的早期佛教石窟寺之一。

保全寺內石雕造像以釋迦牟尼多寶二佛並坐及彌勒菩薩為主,並有脅侍菩薩。其窟龕由東向西延伸,其中3、4、5、6號龕較大,為平面呈方形或馬蹄形的穹窿頂龕,最大為4號窟,平面呈方形,高、寬、深各3米,正壁造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及彌勒菩薩,南北兩壁各造二佛、門口侍立二菩薩,其餘為圓拱形淺龕,高約1米左右。其內佛像一般方頤豐面,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淺陰刻平行衣紋,軀體粗獷健碩,體現北魏後期的石雕造像風格。 [2]

歷史

一般認為,北朝佛教迅猛的發展與統治者的推崇有極大的關係[3]。  胡人與佛教這二者原先同被中原主流文化所鄙視, 故而在華夏禮制崩潰之時才得以相互促進: 胡族南下推動了佛教的傳播, 佛教的發展滿足了胡族前期「以胡易夏」的企圖。 同時,胡族入主中原混淆了原先界限分明的「華夷之辯」, 故而促成了佛教的傳播。

隨著438年厭惡佛教的太武帝登基,在漢臣崔浩寇謙之的諫言下, 他開展了持續六年的的滅佛運動。之後文成帝上台, 意識到自身脆弱的佛教開始依託自己在基層的影響力, 近乎諂媚地尋求王室的庇護, 甚至將北魏君主塑造成佛陀地現世化身進行膜拜。意識到佛門潛在的政治價值, 文成帝(452-465)與隨後的獻文帝(466-471)開始利用佛教來延緩, 甚至是逆轉,漢化的趨勢,明似重「佛」抑「儒」, 實則重「胡」抑「漢」。  這段時期的佛像也多以胡族面孔示人且身著「涼州式偏袒右肩」的胡飾。 直到隨後的馮太后及孝文帝掌權並開啟鮮卑族的全面漢化,佛雕形象的胡化及其所代表的「儒佛之爭」,「胡漢之爭」才徹底告一段落[4][5]

Remove ads

壁畫

保全寺內第13、14龕之下有一殘存的建築廢墟,其左右牆壁繪有彩繪壁畫。從壁畫邊角殘破處可以看出牆壁上共繪有不同年代壁畫的四層,最上層的壁畫為清代所繪,下層壁畫因未解剖時代不明。

Thumb
保全寺石窟壁畫

窟龕列表

更多資訊 窟龕, 保存情況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