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信 (儒家)

儒家五常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儒家的核心價值、理念和規範要求。信即為誠實不欺、言行一致。漢儒把「信」加入四端[1],稱為五常。宋朝朱熹認為信承載其餘四端之「土」。[1][2]儒家經典中,信也常與並列為「忠信」。[1]從「信」的字面意義來看,「信」由「人」和「言」組成,即「人言為信」,其含義即誠實不欺。孔子把「信」視作人與人交往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與朋友交往,應守諾言,講信用,以誠相待。做人要做到不欺詐,不虛偽,不掩飾。只有如此,才能達到人際關係的融洽與和諧。推己及人,社會就穩定和諧。孔子還認為,「信」還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品德。這種品德應該是說話算數,言行一致,不能出爾反爾,不能為了個人私慾而背棄諾言。 [3]

《論語》中的「信」常被視為與西方「信任」(英語:trust)的概念相似[4]:517,而Cecilia Wee認為前者相較於後者,較側重有實際言語表示的情況[4]:529,有承諾並履行者,表現為有信[4]:517

Remove ads

《論語》中的「信」

《論語》作為儒家理念的「信」指誠實不欺。據楊伯俊統計[5],《論語》共計出現 38 個「信」字,以字義來分類:

  • 誠實不欺(24)
  • 相信,認為可靠 (11)
  • 使相信,使信任 (1)
  • 其它(2)

"信"在對人的要求上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對"一般人"的要求、對"君子"的要求、對居"上位者"的要求。[6]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