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修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修習(巴利語:Bhāvanā,梵語:भावना,bhāvanā),又譯修行、禪修、修,意為實踐、實行,這個單字常被佛教、耆那教、印度教應用,常用於發展心靈能力的方法,可以由此產生清淨與神聖的心態。
概論
在巴利文與梵文中,修習(Bhāvanā)的字面意思為發展、培育、使其產生,為實踐、使其發達、增進能力、使其存在的意思。與有(bhāva)來自相同字根。
在佛教中,修習(Bhāvanā)是用於發展行道(巴利語:Patipatti)的方法,常作為複合字使用。常見的有:
- 心修習(citta-bhāvanā)
- 身修習(kāya-bhāvanā)
- 慈心修習(mettā-bhāvanā)
- 智慧修習(paññā-bhāvanā)
- 禪定修習(samādhi-bhāvanā)
- 奢摩他修習(samatha-bhāvanā)
- 內觀修習(vipassanā-bhāvanā)
《雜阿含經》的這個頌偈:「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1][2],就使用了修習這個動詞。
在佛教三藏中,對於毗婆舍那與三摩地的發展、學習與訓練,都常用修習(Bhāvanā)來當成動詞[3],例如修習安那般那念[4],修習慈心[5]。
Remove ads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