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倫敦車站群

倫敦各鐵路總站的合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倫敦車站群
Remove ads

倫敦車站群(英語:London station group)位於中倫敦,由英國全國鐵路轄下18個車站組成。這些車站大多屬於終點站,以國家主要鐵路服務或當地通勤路線為主;另有一些是中途站,但被英國全國鐵路視為終點站並作售票用途。目前倫敦車站群的所有站點都位於第一收費區。持有標有「倫敦終點站」車票的人士,可以經由《國家路線指南英語National Routeing Guide》許可的路線,從始發站前往任何一個倫敦終點站。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倫敦的六個終點站。從左上角順時針方向開始,它們分別是尤斯頓國王十字利物浦街倫敦橋滑鐵盧派丁頓

車站群大多終點站都是建於19世紀中葉,當時英國正處於鐵路運輸最初的繁榮時期。直接在市中心修建車站的成本過於高昂,因此許多車站都建在倫敦市中心的邊緣,並停靠在現時的倫敦內環路英語London Inner Ring Road。另一方面,各間鐵路公司傾向建設自家的車站和鐵路線,並與其他同行展開競爭。倫敦地鐵的發展最終使各個終點站得以接駁起來,情況一直延續到21世紀。為了提供更大的容量,以及更有效地與鐵路網連接,許多車站都已經升級和邁向現代化。作為倫敦首個終點站,倫敦橋經歷多次擴建和重建。而在19世紀的主要終點站中,只有寬街被關閉。

車站群對於周圍環境也產生一定影響。車站修建初期,鐵路公司拆卸泰晤士河南岸的低收入住房,卻未有為居民覓地重建,導致他們只能遷入剩餘的房子,令其變得擁擠,同時在車站周圍形成貧民窟。踏入21世紀,車站建設對周邊地區的影響開始減少,甚至促使它們紳士化,公眾也對此給予好評。

Remove ads

說明

Thumb
倫敦中心13個主要鐵路車站的地圖
Thumb
車票例子,左下方顯示出發地是彭奇西,目的地是「倫敦終點站」

1970年以前,前往倫敦的火車票都是只能乘往特定終點站[1]。1970年4月起,南部分區英語Southern Region of British Railways多個終點站被整合為「理論上的共通車站」,稱為「LONDON S.R.[1]。持有火車票的乘客可乘往黑衣修士坎農街查令十字霍本高架橋英語Holborn Viaduct railway station倫敦橋沃克斯霍爾維多利亞滑鐵盧滑鐵盧東[2]。1983年5月,適逢英國鐵路票價更新,共通車站的概念開始擴展至倫敦其他終點站[3]。倫敦車站群組建時,發言人宣稱:「作為簡化路線和降低『單獨票價』進展的一部分……大多數倫敦鐵路票價都採用了LONDON BR的共同起點/終點。」[3]當時,往返倫敦的車票通常顯示「LONDON BR」作目的地或出發地,直至1989年1月它更名為「倫敦英國鐵路」(LONDON BRIT RAIL),車票才改為顯示後者名稱[4]英國鐵路私有化英語Privatisation of British Rail後,從1997年底開始這些終點站單獨使用「倫敦」(LONDON)這一名稱[5],到了1998年4月才開始使用現時的稱謂「倫敦終點站」(LONDON TERMINALS[6]

倫敦車站群所有車站均屬於倫敦軌道運輸第一收費區,而且大多數車站都是鐵路線的尾站,包括滑鐵盧、派丁頓尤斯頓國王十字等主要全國性鐵路樞紐,以及坎農街、沼澤門等的區域鐵路樞紐[7][8]。此外,城市泰晤士連線老街、沃克斯霍爾、滑鐵盧東在技術上來說並非終點站,但被英國全國鐵路用作目的地,因此被認為適合納入「倫敦終點站」來售票[註 1][7][8]。自1983年以來,車站群出現多次變化。當時,車站群包含18個車站,分別是黑衣修士、寬街英語Broad Street railway station (England)、坎農街、查令十字、尤斯頓、芬喬奇街、霍本高架橋、國王十字、國王十字密德蘭市英語King's Cross Thameslink railway station利物浦街、倫敦橋、摩瑞波恩、沼澤門、派丁頓、聖潘克拉斯、沃克斯霍爾、維多利亞、滑鐵盧[3]。1984年1月起,滑鐵盧東獲列入車站群[2]。兩年後,沼澤門除名,老街取而代之[9]。另外,1986年初肯辛頓(奧林匹亞)升級為城際車站,提供往返英格蘭西北部至南部海岸的定期鐵路服務,因此同樣獲納入車站群[9][10][11]。1988年5月,沼澤門獲重新列入車站群[12]。1994年5月,肯辛頓(奧林匹亞)除名,理由是英國全國鐵路決定將該站的票價調整至與鄰近威爾斯登交匯站的票價相同[13]

持有發給「倫敦終點站」車票的人士,可以經由《國家路線指南英語National Routeing Guide》許可的路線,從始發站前往任何一個倫敦終點站[7]。例如,從布來頓出發的乘客可以經由鐵路前往克萊姆交匯站,再轉往倫敦橋、維多利亞、黑衣修士、城市泰晤士連線或滑鐵盧[7]。乘客不能利用該車票以任何非英國全國鐵路運輸方式前往任何車站,包括倫敦地鐵碼頭區輕便鐵路倫敦公車[7][14]。鑑於布來頓與尤斯頓或派丁頓沒有由英國全國鐵路營運的許可路線直連,因此乘客無法使用該車票由布來頓前往兩地[7][14]。在《國家路線指南》出現之前,許可路線的概念並不存在[2]。當時英國全國鐵路使用的是「合理路線」一詞,而倫敦車站群僅表示乘客往返始發站和各倫敦終點站之間的行程「受制於正常路線可用性」[2]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1836年,倫敦首個終點站倫敦橋正式啟用

首批倫敦終點站建於1830年代後期(由1836年啟用的倫敦橋開始)至1840年代初中期[15]。泰晤士河以北的房產瀕臨富人區,拆遷成本太高,而河流以南的地區主要是貧民窟和廉價房產,成本相對便宜,同時能夠令終點站更容易靠近城市和西區這兩個理想區域[15]。律師兼鐵路規劃師查爾斯·皮爾森提議在法靈頓興建主要中央車站,用以接駁所有鐵路支線[16]。1846年,大都會鐵路終點站皇家委員會英語Royal Commission on Metropolitan Railway Termini成立,以審查皮爾森的計劃,並研究將終點站進一步擴大並相互連接是否合適[17][18]。委員會得出的結論是不必要,建設單個終點站也不可取,原因在於它會帶來交通擠塞問題,而且拆除其餘擋路的房產也不合符成本效益[17][18]

皇家委員會建議,新車站不應在倫敦西區或市區內興建,新路英語New Road, London則理應成為鐵路發展的北界[15][18]。建議一出便引起各間鐵路公司競爭,它們均利用各自的財力來推行車站建設[19]大東部鐵路利物浦街北倫敦鐵路英語North London Railway寬街英語Broad Street railway station (England)是獲委員會豁免、設於市區內的車站[20]。1866年,倫敦、查坦及多佛爾鐵路英語London, Chatham and Dover Railway通過雪山隧道英語Snow Hill tunnel (London)連接黑衣修士和法靈頓,是唯一一條穿過倫敦市中心的主要鐵路線[21]

Thumb
與鄰近的尤斯頓不同,聖潘克拉斯獨特的哥德式建築獲列為一級登錄建築,逃過被拆除的命運

倫敦的鐵路建設在1850年代中期至1870年代期間達到頂峰,估計當時用於修建首都周邊鐵路線的金額達4000萬英鎊[註 2][23]。終點站之爭使鐵路公司成本增加和財務超支[23]。大東部鐵路耗資約200萬英鎊,從大東部幹線原本的終點站主教門英語Bishopsgate railway station,增建路軌接駁至利物浦街[註 3][23]。另一方面,從倫敦橋至坎農街和查令十字的擴建工程花費了400萬英鎊[註 4][23]。倫敦、查坦及多佛爾鐵路修築經過黑衣修士和法靈頓的鐵路線也導致公司瀕臨破產,並在餘下時間裡陷入財務困境[23]。1864年,鐵路計劃(大都會)聯合委員會認為隨著地下的大都會鐵路取得成功,各個終點站應由環狀鐵路連接,從而形成環狀線,但直到1884年這項工程才竣工[24]

到了1870年,鐵路公司在倫敦建造終點站的熱潮已過[25]。1899年,最後一個的終點站——大中部鐵路英語Great Central Railway的摩瑞波恩正式啟用[26]。當時,倫敦中心區域大約314公頃(776英畝)的土地由鐵路公司擁有,佔整體百分之5.4,甚至比倫敦市法團還要多[27][28]

Thumb
寬街是倫敦車站群中少有遭關閉和拆除的車站

倫敦地鐵的發展最終使各個終點站得以接駁起來。1863年,大都會鐵路開通,其目的在於連接派丁頓和國王十字[29]。同年,專責委員會建議修築環狀線來連接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終點站[30]。直到1913年,除了芬喬奇街、盧德門山英語Ludgate Hill railway station、霍本高架橋之外,所有終點站都至少有一條地鐵接駁[31]。作為地鐵的替代方案,公共公車也接駁了各個終點站[32]。1928年,南部鐵路倫敦及東北鐵路大西部鐵路開始在轄下終點站之間,為普爾曼列車英語Pullman train (UK)和大陸列車提供專用接駁公車[32]。1933年成立的倫敦乘客運輸委員會英語London Passenger Transport Board接管了前述服務,並由常規公車服務取替[32]。自1936年起,委員會為這項服務提供專用的二十座公車,附設大型行李箱,統一票價為5便士[註 5][32]。相關服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暫停[32]。另外,除了芬喬奇街和黑衣修士外,所有終點站在開通時都提供綜合計程車服務[32]。當時的計程車由馬匹拉動,車站設有專用通道供馬匹前往月台,後期為了應付公路交通而改建為適合汽車使用[32]

20世紀初,為了滿足公眾需求,鐵路公司紛紛擴建和升級車站[33]。其中,維多利亞、滑鐵盧、尤斯頓、坎農街、黑衣修士、倫敦橋這六個終點站已全面重建,倫敦橋甚至重建了數次[34]。雖然1947年頒布的《城鄉規劃法英語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47》引入了現代登錄建築概念,但這些車站並未有迫切性需要在列[35]。另外,儘管有些維多利亞時代興建的車站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外牆和入口,但它們在1960年代不受人們喜歡,並逐漸被忽視[34][36]。1962年尤斯頓車站推行現代化工程,拆除了原本的入口尤斯頓拱門英語Euston Arch,另一方面國王十字附近的地區也變得破敗[37]。聖潘克拉斯屬罕有的例外,車站的維多利亞時期哥德式建築在1960年代同樣面對拆除威脅,但人們在目睹尤斯頓拱門的命運後,反對拆卸聖潘克拉斯獨特的建築,最終它在1967年獲列為一級登錄建築[38][39]。同樣地,國王十字和派丁頓先後於1954年和1961年獲列一級登錄建築[40][41]

1986年,曾經是倫敦本地和通勤服務主要終點站的寬街英語Broad Street railway station (England)正式關閉[42]。另外,隨著1980年代後期泰晤士連線啟用,霍本高架橋變得多餘,最終在1990年被英國鐵路關閉[43][44]。公眾一度憂慮摩瑞波恩和聖潘克拉斯會步其後塵,但這兩個車站均已恢復生機,前者成為前往牛津伯明罕的替代終點站[45],後者則是跨國高速鐵路歐洲之星的起點站[46]

Remove ads

社區和文化影響

Thumb
修建通往倫敦的鐵路須佔用大量土地,情況在泰晤士河以南尤其嚴重

各個終點站建成後便開始影響周邊地區。那些因鐵路而流離失所的人不管住宿條件如何,均擠在任何可居住的大樓內,最終形成了貧民窟,而車站周邊區域更充斥著廉價的紀念品商店和流鶯[47]。相反,中產階級搬到郊區[47]。後來郊區的鐵路交通亦有改善,居民甚至可以乘坐火車輕鬆到達倫敦市中心[47]。1853年至1901年間,鐵路擴建直接令大約7.6萬人失去家園[48]。在滑鐵盧站落成前,該區便因賣淫而臭名昭著,最終倫敦及西南鐵路英語London and South Western Railway於1867年強制購買這些房產並拆除它們,以容納擴建的車站[49]。後來建成的摩瑞波恩站是罕有未有對鄰近地區居民造成滋擾的重要例子,而查令十字站受貧民窟建築的影響比鄰近車站還要小[47]

巴特西新十字附近,鐵路線和交流道佔用了大約120公頃(300英畝)的可用空間[25]。因修建車站而被拆卸的低收入住房未有重建,導致居民只能遷入剩餘的房子,令其變得人滿為患[25]。由於泰晤士河以北沒有可供替代的地面鐵路服務,因此該區以地下鐵路為主,相反地面鐵路在河流以南激增[50]

與19世紀相比,現今車站建設的同時也促使周邊地區紳士化。以國王十字和聖潘克拉斯為例,這兩個車站均在21世紀經歷現代化改造,並獲得更佳的公眾評價。另一方面,車站附近的倉庫大多已被拆除,釋放出來的土地則用來興建游泳池和新式公寓。[51][52]

國王十字、摩瑞波恩、芬喬奇街、利物浦街這四個前倫敦及東北鐵路的終點站是標準英國版地產大亨的車站[53]

車站表

現役

更多資訊 車站, 圖片 ...
Remove ads

除名

更多資訊 車站, 圖片 ...
Remove ads

註解及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