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假性醛固酮減少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假性醛固酮減少症(pseudohypoaldosteronism,PHA),是一種症狀類似醛固酮減少症的病症[1],系肇因於機體對醛固酮無法作出反應,負反饋調節抑制機制缺陷,導致醛固酮含量異常。
歷史
1958年,Cheek和Perry首次描述了此種症候群[2]。後來,兒科內分泌學家Aaron Hanukoglu稱,假性醛固酮減少症有兩種形態,遺傳模式不同:一種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腎形態,主要表現為鹽分自腎流失;另一種則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多系統形態,表現為鹽分自腎、肺、汗和唾液腺流失[3][4]。此二種統稱Ⅰ型假性醛固酮減少症。
醛固酮反應異常的遺傳缺陷至少有以下兩種可能:1.與醛固酮結合的鹽皮質激素受體突變,或2.醛固酮所調節的基因突變。對Ⅰ型假性醛固酮減少症患者進行的分析排除了第一種可能性[5]。後來,人們發現Ⅰ型假性醛固酮減少症是由基因SCNN1A、SCNN1B和SCNN1G突變導致的,這三個基因分別編碼上皮鈉通道亞基α、β和γ[6]。
類型
PHA2,即Ⅱ型假性醛固酮減少症,又名家族性高鉀血症或戈登症候群,由Gordon於1986年首次描述,病因為潛在遺傳缺陷導致腎臟遠端小管氯化鈉重吸收增加,進而導致體積膨脹、高血壓、腎素水平降低。與Ⅰ型存在醛固酮抗性不同,Ⅱ型體積膨脹導致醛固酮水平降低。臨床特徵為高血壓、高鉀血症、代謝性酸中毒,但腎功能正常[8]。
治療
Ⅰ型嚴重患者治療需要較多氯化鈉[9]。相反,Ⅱ型患者需要限制鹽分,並使用噻嗪利尿劑阻斷氯化鈉重吸收,使血壓、血鉀水平恢復正常。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