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像素遊戲
以像素风格为主要展现形式的电子游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像素遊戲(英語:pixel (art) game)是以像素風格為主要展現形式的電子遊戲[2][3],可分為粗像素和細像素兩類[3]。此種藝術風格可適用於多種遊戲類型,包括即時戰略遊戲、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等[3]。部分遊戲還將三維圖形加入到像素遊戲中,讓玩法更有深度[1]。

《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此類遊戲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3]。第一階段為20世紀70至80年代,由於硬體性能有限,且螢幕解析度不高,開發者只能用像素展示遊戲內容[2][3],包括《太空侵略者》(1978年)、《小精靈》(1980年)等[3]。隨後,部分細像素遊戲開始流行,包括《超級瑪利歐兄弟》(1985年)、《魂斗羅》(1987年)[3]。而隨著硬體水平進步,尤其是索尼PlayStation和任天堂64等具備3D圖形能力的家用機面世,此類遊戲逐漸退出主流市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清晰且仿真的遊戲[3][4]。例如,1981年開發的首代《德軍總部》採用平面像素風格,而於2009年開發的《德軍總部:黑曜陰謀》則為次世代遊戲風格[3]。第二階段為21世紀初,為了節約遊戲成本、縮短開發周期,部分獨立遊戲開發商選擇使用像素風格[1][2][3]。此類遊戲包括《我的世界》(2009年)、《泰拉瑞亞》(2011年)、《Fez》(2012年)、《星露谷物語》(2016年)等[2][3]。同時,也有部分懷舊復刻遊戲面世,例如《魂斗羅4》(2007年)、《洛克人9》(2008年)等[4]。
IGN中國的金峰認為,此類遊戲「能夠更淋漓盡致地展現開發者的玩法創意,而不必做一些商業上的表面功夫」,並且由於硬體要求較低,開發者可以加入各類特效[2]。遊戲大觀也評論稱,此種風格不僅降低了技術門檻,還因遊戲視角固定,能夠更準確地展現出開發者意圖[1]。錢若雲等人在《大眾文藝》一刊中寫道,早期的像素遊戲已經形成了「特定的時代價值」,故部分開發商刻意追求此類風格[5]。石琳等人也在期刊《美術大觀》中提及,年輕一代經歷了早期的像素遊戲,而「他們左右著這個時代的審美取向和視覺符號」[6]。The Verge的Sam Byford撰文稱,「像素藝術」雖常與「復古」劃等號,但二者並非必然關係。他還認為,像素更多是一種視覺抽象,並且永遠不會過時[4]。不過,金峰也指出,像素風只是一類美術風格,並不意味著遊戲精良;他甚至還說,「大部分遊戲都是空有情懷的平庸作品」[2]。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