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元朝漕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元朝漕運指的是元朝政府將南方的糧食向北調運的工程,主要由河運和海運構成,但由於河道經常堵塞,海運在運輸中一直占主導地位。
朝廷一直對江浙糧食的北運(漕糧運輸)非常重視,元朝初年便全力開發運河、建造船隻、充實相關機構。天曆二年(1329年),漕運系統共為北方運得三百五十餘萬石糧食,這是歷年漕運年運量的最高額,此後漕運開始衰敗。隨著民變的爆發,漕運逐漸停止,元朝走向滅亡。
背景
元朝的首都是北方的大都,糧食的需求量很大。[1]:95此外,元朝剛建立時不斷進行的對外戰爭也需要大量的軍糧。[2]:212[3]:20元大都和的糧食都主要取自江浙,朝廷從江浙行省(今江蘇省和安徽省的江南部分、江西的一部分以及浙江省和福建省)徵收到的糧食多達449萬石,約占全國總徵收數(1201萬石)的三分之一。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原來是游牧民族,但大都和軍隊的需求量卻十分巨大,[4]:202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包括海運在內的元朝漕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5]:1271但是運河漕運受天氣影響,河道經常堵塞,漕船容易被延誤。為了克服這一問題,朝廷將目光投向了海運,元朝的海運也因此更受重視。[6]
運河漕運

雖然海運作用重大,進入位處內陸的元大都必須要經過運河河道。至元十六年(1279年),由於通州段水路較淺,朝廷命樞密院的五千名軍人和徵集到的一千名民工前去開鑿元大都至通州段的運河,[7]:55[8]:685次年又調集了侍衛軍三千人再度開發通州段的運糧河。至元二十年(1283年),通州至直沽(今天津)段的新運河(隋白河)開通,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朝廷疏通了神山河、灤河和揚州的運河。[6]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正月,忽必烈下詔將150萬元、米四萬斤、鹽五萬斤用作開河經費,徵集了三萬民工,開始開鑿山東須城(今山東東平)安民山到臨清的運河會通河;[9]:347六月時完工。[10]:154會通河全長二百五十里,[9]:347[11]建閘三十一處,與運河相通。[6]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通惠河在郭守敬的主持下開修,[12]:206[13]:55[14]:251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15]:7通惠河全長一百六十里(82千米),[16]:293[17]:28東連白河(通州至直沽),南接北運河(直沽至臨清),此外還與會通河、揚州運河和江南運河相接。從大都到浙江杭州的南北大運河自此再度恢復全線通航。[18]:356
Remove ads
海路運輸
至元十九年(1282年),朝廷採用了元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伯顏建議,下令讓羅璧、朱清和張瑄三人運載四萬餘石糧食由海道北上。[19]:290到了次年,朝廷下令設立了二個萬戶府以便於管理海運。數年後,運貨量增至五十餘萬石,海運逐漸成為了漕運的主要方式,運河漕運則退居次要地位。[20]
至元二十四年,朝廷設立了行泉府司並增置了二個萬戶府。[21]:1861至元二十八年,行泉府司被撤銷,萬戶府的數量被削減為兩個,朱清、張瑄為首腦。[22]:101至元三十年,朝廷又增立了一個萬戶府並提調了香莎糯米的征運。大德七年(1303年),朱清和張瑄因「叛逆」罪而被殺害,三個萬戶府隨後被合併為海道都漕運萬戶府,於平江府(今江蘇蘇州)開司署事。[23]:101在萬戶府下又按地區分設了七個千戶所。至元二十五年,與海運有關的北方接運系統在直沽河西務(今天津武清)設立了都漕運使司用於管理南方的貨物和所屬倉庫的公務,在元大都設立了京畿都漕運使司用於將都漕運使司收到的貨物運往大都的各個倉庫。[20]
經調整,萬戶府下按地區分設七個千戶所。與海運有關的北方接運系統,於至元二十五年定局,在直沽河西務(今天津市武清縣西北北運河西岸)設都漕運使司,負責接受南來的糧食物資及所屬各倉公務;在大都設立京畿都漕運使司,負責將前司接納的糧食物資運赴大都各倉。[20]
天曆二年(1329年),漕運系統共為北方運得三百五十餘萬石糧食,這是歷年漕運年運量的最高額。[20]
Remove ads
海路運輸的航道共變更過三次:[20]
海路運輸的實施便利了江南地區糧食的北運,漕穿返回時從北方帶來了豆、谷、梨、棗等產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南北之間的物資交流。在海航實踐中,人們樹立了航標、確立了港口導航制、編出了通俗的口訣,並且對水文和氣象加以預測,對中國東部海域的開發作出了貢獻。[20]
但是,朝廷也因此過於依賴江浙地區,忽視了在北方的開發與治理。[24]:140此外,由於對天氣和路線的實際情況不夠熟悉,海運在當時尤為艱難。在不利天氣和海盜的侵擾下,朝廷平均每年都會損失掉大量的漕運人員、漕運船以及十萬餘石糧食。[20]
全面衰敗
元順帝時期,南方各大行省都爆發了許多大規模民變,運河漕運隨後徹底斷絕,而海運的運貨量也大大減少。至正二年(1342年),朝廷從江南地區大舉搜刮官糧以及貴族和寺廟內的的糧食並將它們全部運往北方,所得的糧食只有二百六十萬石。[6]

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正常的徵集和運輸結束,朝廷依靠江浙地區的張士誠、方國珍和福建的陳友定每年運來的數十萬石糧食維持生計。至正十九年(1359年),漕糧的運量跌至十一萬石。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元朝海運徹底斷絕。[18]:369元朝朝廷的生命線事實上隨之崩潰。此外,此時的各大行省行業衰敗,爆發了許多饑荒,朝廷再也無法維持在北方的統治。不久後,民變的規模不斷擴大,元朝走向了滅亡。[6]
弊端
為實施漕運,元朝朝廷造船、開河,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進而導致了民變的發生。元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如此,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刑部尚書報告稱:[20]
“ | 江南盜賊相挺而起,凡二百餘所,皆由拘刷水手,興造海船,民不聊生,激而生變。 | ” |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