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拉斯諾雅斯克
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拉斯諾雅斯克(俄語:Красноярск,羅馬化:Krasnoyarsk)是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於葉尼塞河和西伯利亞鐵路的交匯點,以鋁產量高著稱。2021年人口為118萬,是西伯利亞地區第三大城市。
![]() |
Remove ads
地理
此城跨葉尼塞河東西岸,城市中心海拔高度約為146米。由於上游32公里處,克拉斯諾雅斯克水電站的作用,葉尼塞河城中段水溫常年保持在0-14℃。河上有幾個小島,其中最大的達吉雪夫(Татышев)和奧特迪哈(Отдыха)是當地人的療養勝地。
城市的西南部由平均高於河面410米的森林山脈所圍繞。河流南岸有以巨大岩壁著稱的Stolby自然保護區,城西的綿延山脈一直延伸到Sobakina河。但與此同時,除了Drokinskaya Sopka山,城北卻是一片開闊平原,平原西部是森林,東部是農業用地。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本市分為七區:基洛夫區、列寧區、十月區、蘇維埃區、斯維爾德洛夫區、鐵路區及中心區。
歷史
本市的建立始於1628年7月,以安德烈·杜奔斯基(Андрей Дубенский)將軍為首的拓荒者到達了葉尼塞河和卡恰河的交匯處,並就地修建防禦工事,作為俄軍的前哨堡壘,以準備下一步發起對葉尼塞土著的軍事行動。 它和東邊不遠的坎斯克城一道,代表著17世紀俄國對葉尼塞河源頭探索的最南端。在一封給沙皇的信中,駐守當地的哥薩克人寫到:
「在這座全是木頭房子的小鎮,我們艱難地建立起了防線。作為您的僕人,我們按您的意思設置了一套工作制度,保證探索新領地的同時加強據點的防禦…」
根據葉尼塞語,這座堡壘當時被命名為"Красный Яр"。後來該堡壘升為城鎮級別後更名為現名克拉斯諾雅斯克。

1741年,連接邊陲地區與俄國歐洲部分的西伯利亞驛道建成後,克拉斯諾雅斯克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日後這一地區的發現的金礦和1895年通車的西伯利亞鐵路進一步促進了該城市的發展。
1749年,一顆重達700公斤的石鐵隕石墜落在克拉斯諾雅斯克以南145英里處。德國博物學家彼得·西蒙·帕拉斯在1772年使其出土。這顆隕石在科學史上意義非凡,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並研究橄欖隕石。
19世紀時,克拉斯諾雅斯克是西伯利亞哥薩克運動的中心。1822年1月26日,該地升級為城鎮並成為俄國在葉尼塞流域的行政中心。19世紀末之前,這裡已經有了一些製造業和火車裝配之類的重工業。
俄羅斯帝國時代,克拉斯諾雅斯克也是政治犯的流放地之一。舉例來說,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八位主要領導人即被流放至此地。
1905年12月9日—27日,在此建立克拉斯諾雅斯克共和國。
十月革命之後,在蘇聯的工業化進程中,不計其數的重工業,如造紙廠、造船廠、大型河港、水電站(現在克拉斯諾雅斯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世界第五,俄國第二)等在克拉斯諾雅斯克建立起來
1934年,俄羅斯第二大行政單體克拉斯諾雅斯克邊疆區成立,克拉斯諾雅斯克成為其行政中心。
在史達林大清洗時期,克拉斯諾雅斯克是古拉格(蘇聯勞改總局)的一個主要中心。這個時期作用最突出的勞改營是「克拉斯拉格」勞改營(1938年-1960年),該營由於關押犯人過多,在周邊城鎮也設置了兩個分營。在克拉斯諾雅斯克城內部,「葉尼塞拉格」勞改營在二戰的戰火中仍發揮重要作用。
二戰期間,許多工廠為避戰火,從烏克蘭和俄羅斯西部遷到此地,大大促進了當地工業發展。戰後,許多為這些工業提供原料的大工廠也被建立起來:煉鋁廠、冶金廠、次要金屬加工廠等等。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蘇聯開始在該城旁邊修建一個相位陣列雷達站。北約指責此舉違反了1972年美蘇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從1983年開始,美國持續要求蘇聯撤銷該雷達站,一直到蘇聯政府在1989年承認該設施違反條約,當局才開始緩慢撤出設備,直到1992年對外宣布拆除完成,但這些設備很可能在接近共青城的某個地點被重新組裝起來。冷戰時期,克拉斯諾雅斯克也是克城東北空軍的一個基地,但這個基地在蘇聯解體後變成了一個住宅區。
蘇聯解體之後,當地很多大工廠開始私營化。相當一部分企業宣布破產,而繼續營業的廠家被個別富商或黑社會頭目控制。工人失業率猛增,在業者也時常罷工抗議。
九十年代後期,該地最大的一樁經濟醜聞爆發,商人安納托利·拜科夫由於涉嫌謀殺經濟夥伴韋洛爾·斯圖路加諾夫,當地政府剝奪了他對克拉斯諾雅斯克鋁廠的所有權。但不久後這個事件被曝光是競爭對手對拜科夫蓄謀已久的陷害。
克拉斯諾雅斯克當地的工廠所有權爭議一直持續到今天,究其原因,是因為幾乎所有原國有大廠都被壟斷集團或金融寡頭所控制
自從1996年市長皮馬什科夫執政以來,市容市貌開始逐漸改善:舊的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被保護下來,呆板的瀝青人行道被改作具有當地特色的鋪路小石,曾經被涸澤而漁式開發、多如繁星的溫泉療養院被保護起來或停業整頓。如今這座欣欣向榮的城市中,已幾乎看不到蘇聯時代的破落與單調。
2019年3月,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舉辦第二十九屆冬季世界大學運動會,這也是俄羅斯首次在該國亞洲部分舉行的國際級賽事。
市徽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第一個市徽在1804年3月12日設定。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分綠色底,刻著一匹銀白色的奔馬Tomsk Guberniya,下半部分銀色底,畫著Красный Яр懸崖。

1851年11月23日市徽改為紅盾金獅,獅一手拿著鍬,另一手拿鐮刀。盾頂上有象徵著俄羅斯帝國的金色王冠。
現在使用的市徽在2004年11月28日發布,相比1851年版只對金色王冠做了一點修改,加入了聯邦大樓的圖像。翌年,新市徽的銅像在該市的火車站廣場上揭幕,銅像被安置在一根約16米(52英尺)高的銅柱的頂端。
人口
歷年人口變化見下表:
1897 | 26,600 | 1962 | 465,000 | 1982 | 833,000 | 2000 | 875,500 |
1923 | 60,400 | 1967 | 576,000 | 1986 | 885,000 | 2001 | 875,900 |
1926 | 72,200 | 1970 | 648,000 | 1989 | 912,600 | 2002 | 909,341 |
1939 | 190,000 | 1973 | 707,000 | 1992 | 925,000 | 2005 | 917,200 |
1956 | 328,000 | 1976 | 758,000 | 1996 | 871,100 | 2011 | 979,600 |
1959 | 412,000 | 1979 | 796,300 | 1998 | 875,300 | 2017 | 1,083,865[13] |

各區人口(2002年人口普查):
- 基洛夫區: 117,156
- 列寧區: 146,943
- 十月區: 138,521
- 蘇維埃區: 231,696
-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區: 130,518
- 中心區: 54,503
- 鐵路區: 90,004
克市是一個多民族的城市,以俄羅斯族、烏克蘭族、韃靼族、日耳曼族、白俄羅斯族最多,近年多了一群來自塔吉克、烏茲別克等中亞及高加索地區的,以尋找工作為目的移民(多數以非法途徑進入俄境)。
另一類為數眾多的是中國人。他們與其他外地勞工不同,從事的是合資生意。很多華人在市場進行交易,甚至有了自己的聯誼會和貿易城(Китайский торговый город,俗稱中國城,在Strelka)。
Remove ads
建築
城裡有許多歷史性建築,他們中的最老者是求憫大教堂(Покровский собор,1785年到1795年,在1977年到1978年重建)。當地其他重要的俄國東正教建築是宣誓大教堂(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ий собор,1802-12年)、聖三一大教堂(Свято-Троицкий собор,1802-12年)、施洗者約翰教堂(Церковь Иоанна Предтечи,1899年,以前的主教住宅),和新建的麥可大天使教堂(Церковь Архистратига Михаила,1998到2003年)。
在Karaulnaya小山,古老的Paraskeva Pyatnitsa禮拜堂(Часовня Параскевы Пятницы,1804年,在1854到1855年重建)仍然矗立其上,許久以前這裡曾經是當地原始宗教的神廟。印在10盧布紙幣上的禮拜堂是城市最具標誌性的建築。該禮拜堂在蘇聯時代被廢棄並損壞,直到戈巴契夫「經濟改革」啟動,才回到葉尼塞當地教會的名下並修繕一新。

此城的另一個非官方標誌是位於Strelka的從蘇聯時代到現在一直未完工的24層大樓。戈氏「改革」前不久該樓開始建造,然後由於管理混亂,工程被迫中止。大樓的輪廓可以在多個方向被很清楚地看見。
西伯利亞鐵路在該城附近的一座鐵路橋上橫跨葉尼塞河。這座鐵路橋是由大建築師Lavr Proskuryakov設計,1893-1896年間建造的一座獲獎建築,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橋。2003年,該橋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描述是:「俄式風格拋物線拱形石橋的典型早期代表,大量現代工程設備與創新理論的試驗場,見證了人類工程學的進步。」
其他引人注目的大樓包括商人Nikolay Gadalov的豪宅,1911年建成的羅馬天主教洗禮禮拜堂(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собор,也稱為Krasnoyarsk Organ Hall),以及外觀設計類似古埃及神廟的克拉斯諾雅斯克邊疆區博物館,和以「驢耳朵」之名著名的當地市政大廳(因為有雙尖塔而著名)。
市區中有許多在戰後不久建造的2層木頭房子,這些大多是當時新分配到該市的工人的臨時住所。此外還有許多被城市包圍的舊俄時代村落,仍保持著古典俄式風格:帶後院的木門房屋。它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都很殘破但仍有人居住。
Remove ads
文化
克市人才輩出,當中更有世界知名的人物。最傑出者包括歷史畫家蘇里科夫、作家Viktor Astafiev、歌劇歌唱家Pyotr Slovtsov和季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其他包括畫家Andrey Pozdeev、Valeriy Kudrinskiy和Toivo Rännel,雕塑家Boris Musat和Yuriy Zlotya,作家Roman Solntsev和Nikolay Gayduk。
當地也有一些特色節日,最受注目的是六月的「城市日」通常有嘉年華會。其他節日及文化活動有曼納河節(Манский фестиваль,在每年六月最後一個周末舉行,活動有傳統的歌謠比賽)、國際博物館雙年展(傳統上市立文化歷史中心舉行)、為紀念國際博物館日舉行的、具先鋒派性質的「博物館之夜」、河上爵士樂節、攀石節和摩托車接力賽。
Remove ads
教育
克市是西伯利亞的教育中心之一,規模僅次於新西伯利亞。有超過30家高等院校[註 1]和約200家中學。最重要的院校有:
- 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註 2],成立於1963年,原為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的分校,1969年獨立,後更名為克拉斯諾雅斯克國立大學。後合併克市多所高校後更名為西伯利亞聯邦大學。
- 克拉斯諾雅斯克國立科技大學 (俄文簡寫 КГТУ),成立於1956年。
- 克拉斯諾雅斯克國立師範大學 (俄文簡寫 КГПУ),成立於1932年。
- 西伯利亞國立科技大學 (俄文簡寫 СйбДТУ),1930年成立,初稱西伯利亞林學院,為全市最古老的院校。
- 蘇卡切夫林學院,成立於1944年。
與新西伯利亞一樣,克市也設立了科學城。當中的生物物理研究所曾經在1973至85年間成功進行類似美國生物圈二號的實驗(稱為Bios)。
交通
克市近數十年來都有興建共三條路線的地鐵計劃。目前只有三個車站完工,通車日期未定。

旅遊
最著名的是國立石柱 (Stolby) 自然保護區。在470 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無數高達100公尺、形狀各異的花崗岩柱。由此亦成為攀石愛好者的好去處。不少當地好手甚至徒手攀石,並稱為之「stolbizm」。
其他名勝包括克拉斯諾雅斯克水力發電站大壩、Karaulnaya山及Paraskeva Pyatnitsa教堂,各種博物館、劇院等。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