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入菩薩行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入菩薩行論》(梵語:Bodhisattvacaryāvatāra),作者為那爛陀寺的寂天,為八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哲學著作。內容為如何發起、實踐菩提心與行持六波羅蜜。此論影響了大乘佛教中對菩提心的實踐方法的討論。[1]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大乘佛教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0年3月25日) |
《入菩薩行論》對其後幾部重要藏傳佛教論著的誕生都有貢獻,例如噶當派阿底峽的《菩提道炬》和格魯派宗喀巴對《菩提道炬》的註解《菩提道次第廣論》[2]。
譯本
阿底峽首先將《入菩薩行論》引入西藏,並將之編入噶當派的噶當六論當中,成為藏傳佛教中的重要教典。另外還有巴楚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
受藏傳佛教影響,《入菩薩行論》重新傳入漢地。1951年,隆蓮法師將《入菩薩行論》從藏本譯漢。1985年作為四川尼眾佛學院的教材。經趙樸初審閱後,送金陵刻經處印行,收入續藏中。
1997年,台灣的如石法師將《入菩薩行論》從藏本譯漢,並介紹寂天相關的著作,此譯本被四川喇榮佛學院的索達吉堪布講授為《入菩薩行論廣釋》。另外也有由堪布貢噶旺秋以藏文講述,中華民國正法源學佛會出版的譯本。
內容
宋譯本 《菩提行經》 將之分為八品 :
- 讚菩提心品第一、
- 菩提行經菩提心施供養品第二、
- 菩提行經護戒品第三、
- 菩提心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四、
- 菩提行經菩提心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五、
- 菩提心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六、
- 菩提心般若波羅蜜多品第七、
- 菩提行經菩提心迴向品第八。
民國如石法師譯本分為10品
-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 第二品 懺悔罪業
-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 第四品 不放逸
- 第五品 護正知
- 第六品 安忍
- 第七品 精進
- 第八品 靜慮
- 第九品 智慧
- 第十品 迴向
註釋書
此論在藏地各派解釋道次第中的六度都會使用,最著名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
西藏佛教中,對此論的註解,翻譯漢文的有:
藏傳比丘尼佩瑪·丘卓對本論的講解No Time to Lose: A Timely Guide to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3],由雷叔雲譯為中文《生命不再等待》,有正體與簡體兩種版本[4][5]。
引用文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