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全學聯漢字
一套與日本左翼學生運動相關的簡化漢字,具有棱角分明的書寫風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全學聯漢字(日語:全学連漢字/ぜんがくれんかんじ Zengakuren Kanji),又稱全學聯文字(日語:全学連文字/ぜんがくれんもじ Zengakuren Moji)[1][2]、全共鬥文字(日語:全共闘文字/ぜんきょうとうもじ Zenkyōtō Moji)、暴力文字(日語:ゲバ文字/ゲバもじ Geba Moji)[3]、暴力字(日語:ゲバ字/ゲバじ Gebaji)、托派字(日語:トロ字/トロじ Toroji)、左翼不定文字(日語:左翼不定文字/さよくふていもじ Sayoku Futei Moji),是一種在日本學生運動中被學生廣泛用於宣傳單張、看板、海報、旗幟、盔等物品上的特徵性簡化漢字[4]。
名稱
全學聯漢字和全學聯文字的名稱來源於日本145所大學的學生自治會在1948年組成的聯合組織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總聯合(簡稱全學聯),全共鬥文字的名稱來源於日本各大學的學生運動團體在1960年代末進行實力鬥爭時組成的跨學院跨黨派組織大學內部聯合體全學共鬥會議(簡稱全共鬥)。暴力文字和暴力字的名稱來源於日本新左翼為區分資產階級國家的警察和軍隊等暴力機關和己方以公社權力為目標的暴力經常在描述後者時使用德語中的近義詞Gewalt(日語:ゲバルト)。托派字的名稱來源於日本共產黨對這些團體的稱呼「托洛茨基主義者(日語:トロツキスト、俄語:Троцкисты)」,雖然日本共產黨當時也使用了這種文字。左翼不定文字的稱呼來源於平面設計師高橋錦吉的著作。
歷史
此類特徵性文字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政治運動中就被日本共產主義者出於在治安維持法等高壓環境中進行地下活動且需要在短時間內隱秘地給大眾留下強烈印象的理由被用來製作宣傳單張和海報等宣傳品,形成1920年代日本現代主義和無產階級風格[5]。
1946年同盟國軍事占領日本公布《當用漢字表》,但其規定的新字體之外的略字作為全學聯漢字的基礎仍在民間流行[6]。
1960年代,活動家在學生運動中用油印製作煽動宣傳單張並廣泛採用全學聯漢字,因為這種文字容易書寫而難以破壞,即使是不清晰的印刷或從遠處閱讀依然容易辨別。此外,作為保護己方不被警方或敵對勢力通過筆跡鑑定來確定執筆者的對策而發展起來的字體,每個黨派、職場、學校、學生社團等團體都有大致的樣式。1970年代後不再流行。
2000年代文字處理器普及後,全學聯漢字的使用進一步減少[7]。2002年,電子計算機字體Geba Moji Font(日語:ゲバ文字フォント)發布。
2024年4月,一份包含部分全學聯漢字,旨在收錄以其他書寫系統來源(如拉丁字母、假名和諺文)及草書為組件的漢字的相關方案已提交至Unicode[8][9]。
目前,日本共產黨(左派)、日本革命的共產主義者同盟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派和革命的勞動者協會(解放派)等新左翼黨派仍有使用全學聯漢字[10]。現在在其他非政治意圖文件中也有一些例子,主要出現在招牌和其他手寫文件中[9]。
Remove ads
特徵
廣義的全學聯漢字作為獨立的造字法包含了中國大陸簡體字、假名、羅馬字和「乂」等符號文字等,以儘量減少總筆畫數。另外,有時候會避免使用疊字符號「々」[10]。
受到文化大革命大字報的影響,全學聯漢字的字形避免出現曲線,呈現為極端稜角化[11]。為了讓筆畫粗細一致,在書寫時不使用毛筆而是使用海綿筆。沒有海綿筆時,可用廚房海綿或其切塊來代替。
列表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