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全俄技術物理科學研究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全俄技术物理科学研究所
Remove ads

全俄技術物理科學研究所(俄語: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ической физики),位於俄羅斯聯邦車里雅賓斯克州斯涅任斯克。是一家俄羅斯聯邦核武器研製機構。[1]隸屬於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2]

快速預覽 全俄技術物理科學研究所, 公司類型 ...

歷史

五十年代中期,第11設計局全蘇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副總設計師基里爾·伊萬諾維奇·曉爾金英語Kirill Shchelkin主張在烏拉爾地區建立第二核武器研究中心,這便是「車里雅賓斯克-70」,它是「阿爾扎馬斯-16」的翻版。曉爾金認為,這有助於在兩個中心之間營造相互競爭的學術氛圍,推動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並親自擔任了中心科研負責人。[3]最初該所稱第1011科學研究所,專家來自核物理高壓物理流體力學、數學建模、核裝置設計和技術工作、核效果檢測。附設的試驗工廠用於型號的原型研製。[4]

基里爾·伊萬諾維奇·曉爾金英語Kirill Shchelkin是首任科學負責人。1960年因政治原因離任後,由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巴巴欣英語Yevgeny Zababakhin接任並工作了25年直至病逝。

蘇聯一半以上的核彈型號由該所研製:

  • 蘇聯第一種入役的熱核武器 (1957).[5]
  • 柴電潛艇上部署的R-13英語R-13 (missile)彈道核導彈 (1960).[5]
  • 完成第一種氫彈 (1962).[5]
  • 152 mm核炮彈,是最小的核彈(1975).
  • 戰略火箭軍最輕的核彈頭
  • 和平目的,用於工程爆破,耐儲存、抗高壓(至750 atm)、耐熱(至120 °C)的核彈
  • 抗震、抗過載12000 g的核彈
  • 消耗裂變材料最為經濟的核彈
  • 積極參與了俄羅斯和平核爆炸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並在某些領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在蘇聯進行的124次和平核爆炸中,75起使用了該所開發的80件核爆炸裝置。

1966年7月29日因研製新的特種技術並成功實現方案,獲得列寧勳章。1980年10月16日獲得十月革命勳章[5]

根據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法令,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全俄電工技術研究所分別於2016年、2017年併入該所,成為其分支機構。

Remove ads

歷任所長

Remove ads

著名科學家

參考文獻

延伸閲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