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兩層存有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兩層存有論牟宗三的理論。牟宗三借鑒了佛教《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的學說,並融攝了康德的道德底形上學,建構了本體界和現象界的「執的存有論」和「無執的存有論」。[1]

背景

牟宗三認為,人是既有限同時又無限。人是有限是因為人具有感性的直覺,而感性的直覺則必須依靠認識才能形成認知。而人是無限的,牟宗三認為中國不論儒釋道三家雖然學理不同,但均承認人具有智的直覺。從智的直覺中,人可以透過本心仁體認識到創生道德的存在。而在感性的直覺中,由於人是屬於有限性,故為執:而在智的直覺中,人是屬於無限性,因此名為無執。[2]

無執的存有論

牟宗三認為,無執的存有論則是本體界,亦即物自身。無執的存有論主要有兩個要素所構成,包括:物自身的存在、智的直覺。然而,在康德的理論中,人們是無法認知到物自身。牟宗三則認為人們通過智的直覺可以認知到物自身。[3]

執的存有論

執的存有論,即為現象界。可通過執知、經驗之知而認識。牟宗三認為,執的存有論是由無執的存有論自我坎陷而成。然而,在執的存有論當中,牟宗三認為康德只承認人有感觸的直覺,而否認人有智的直覺。[4]

自我坎陷說

所謂自我坎陷,牟宗三認為本體界與現象界是相通的,而良知原為本體界。通過自我坎陷,轉化為現象界,此謂「良知坎陷說」,由此使兩層存有論貫通。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