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公正世界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公正世界理論公正世界假定,亦稱公平世界謬誤,是一種認知偏誤。這個假說由美國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所提出[1],相信的人假設了這個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因此心理運作模式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壞事不降臨在好人身上(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所以若某人遭遇不幸事件,則他做了壞事,惡有惡報,反之亦然,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因而犯上邏輯學上的非形式謬誤[2]

這個謬誤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指責受害人。例如:被強姦的受害人,被人認為是由於個人不夠小心或穿著暴露所導致,而忘了加害人才是應該被譴責的。[3]

對行為與態度的影響

暴力

霸凌

有鑑於其他對於公正世界理論的研究,研究人員預期說較為相信公正世界理論的人更可能會指責霸凌受害者;然而,研究顯示,較為相信公正世界理論的人,在事實上比其他人有更強烈的反霸凌傾向,[4]其他一些研究也發現說較為相信公正世界理論的人比較不會去欺負他人、成為霸凌加害者;[5]也就是說,越相信公正世界理論的人,越不會參與霸凌、欺負他人,也越不會指責霸凌受害者。

這些研究結果驗證了Lerner對於公正世界信念是行為管理的「合約」的理解;此外,研究顯示對公正世界理論的信仰,在學校環境中,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保護作用,[6]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一般大眾當中。

生病

貧困

研究人員通過公正世界假說的視角探討了人們對貧困的反應。堅持公正世界理論者與指責窮人有強相關,而對公正世界信念較弱的人則主張貧窮是來自於外部原因,包括世界經濟體系、戰爭和剝削。[7][8]

自己成為受害者

參見

注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