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界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界(梵語、巴利語:dhātu)[1][2],舊譯持[3]、性[4],是古印度哲學中,用來對世間各種物理現象進行分類與歸納的術語,即範疇。在佛教中,接受這個名詞,是阿毘達磨的重要課題之一。以界來進行禪修,稱為界分別觀。
釋義
「界」的原意為種族或界限,意指功能差別、體性、原因、有相隔分別、不能混淆相雜之義。如《大毘婆沙論》記載「界」有十或十一種含義:
“ | 問:何故名界?界是何義?
答:
聲論者說:
應知此中,
聲論者說, 是故,種族義,是界義;乃至長養故,名為界。 |
” |
Remove ads
各種界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五界,即地、水、火、風四大種加上虛空。外道認為虛空是「大種」(構成色法的元素),佛教則反對該說法,認為虛空不是大種,因此五界不能稱爲五大種。
另外,有五識界,與此不同,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四大種再加空界[12]、識界,合稱為六界。說一切有部對空界(虛空界)所指的虛空有異議,認為是不一樣的[13]。外道有五大種學說,即四大種加虛空,認為虛空也是大種;佛教認為虛空不是大種,虛空與四大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種」的含義:無增無減、無損無益、無興無衰,非先業異熟而生[14]。識界能生、四大種能養、空界能長有情色、無色身,界有結生入胎的作用,使之區別於蘊和取蘊[15]。
在阿毘達摩論書中,十八界是個重要的主題。十八界中六識界是能依,六內界是所依,六外界是境界[16]。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具有十八界,六識身無間已滅名意界[17]。
-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 六界: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
- 六界: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
- 四界:受界,想界,行界,識界。
-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 三界: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 三界:劣界,中界,妙界。
- 三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 三界: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 二界:有漏界,無漏界。
- 二界:有為界,無為界。
註釋與引用
參考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