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脈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脈渠是宋朝時在廣東省城(今廣州市)修建的排水系統。它既使廣州城裡可通舟船,也有利於防火和排澇。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0年6月19日) |
歷史上大致呈南北走向,水自北向南流,通過城壕流入珠江。明清兩代,城區東北、西北分別出現了向東、向西的兩條渠道。近代,隨著廣州城區的建設和發展,六脈渠因日久失修,多以淤塞,難以承擔繁重的排水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把仍可以利用的渠道改為下水道。現六脈渠和玉帶河、西濠均已改作暗渠。但仍為廣州市中心區重要的排水渠道。
歷史
據考在五代時期( 907~960)已有六脈渠前身。明洪武三年( 1370 )三城合一到洪武十三年擴築北城,六脈渠進一步被完善。清順治庚寅年(1650),耿精忠、尚可喜率兵入省城時,下令屠城 7 日。為免遭受殺戮,城中居民躲藏在六脈渠內的有六七千人,不幸遇雨,渠水暴漲,幾乎全被溺斃。
民國 22 年(1933)起至1950年代前,城市開闢馬路期間,將部分六脈渠改建為馬路渠,分別有:
- 光孝寺街、詩書街、紙行街之右三脈渠,
- 擢甲裡、竇富巷、西濠街之右二脈渠,
豪賢街脈渠、法政路脈渠等均改為混凝土馬路幹渠,將原流入脈渠的各街渠直接駁入大渠。
1952年起,當局在城建開展中,在逐步改造六脈渠。至 1959 年底全部完成。變化為:
Remove ads
分佈
自總督部堂(在今越華路)向南流經華寧里、衛邊街(今吉祥路南段)、七塊石、清風橋(華寧里與中山五路之交)、南朝街、學院署、九曜池(均在今教育路)至書芳街、仙湖街穿城出南勝里入玉帶河。
由舊城隍廟(文德路北端)後南北分流。南流經長塘街(大塘街之西),由賢思街穿城出玉帶河;北流經司後街、豪賢街和橫流的渠匯合。橫流的渠源出三元宮,東流經將軍大魚塘(在大石街北)、丹桂里、天官里(今東風中路東段)出銅關,流入東濠。
自將軍署(今廣東迎賓館)前玄妙觀左邊分南北流。南流經擢甲里、麻行街,由大水關(古西澳)出城入玉帶河。北流經豆腐巷、官塘街(海珠北路)和西流的橫渠相接。橫渠自三元宮前西柵起,西流經西華一巷,由北水關出城,流入西濠。
1796年,南濠成為六脈渠的右二脈。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