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蘭心大戲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蘭心大戲院(英語:Lyceum Theatre),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茂名南路57號。劇院最初位於虎丘路,為中國第一座西式劇場[1],後遭火災重建。1929年,劇院購入今址所在地塊,原址出讓,後建成廣學會大樓。1931年,由新瑞和洋行設計的新劇院建成。新劇院整體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府邸式建築,局部地區仿美國近代建築風格。1994年,蘭心大戲院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Remove ads
歷史
蘭心(Lyceum)兩字為英文譯音,意思為學苑。蘭心大戲院是上海乃至中國現代戲劇的起點。1850年12月,在滬的一些熱愛話劇的英籍僑民自行組織了「浪子」、「好漢」兩個劇社,並在上海的一些倉庫和貨棧臨時搭建起舞台演出話劇,《勢均力敵》和《梁上君子》是最早演出的兩部話劇,開中國話劇的先河。1866年,愛美劇社(Amateur Dramatic Club of Shanghai,簡稱ADC劇團)在浪子劇社和好漢劇社的基礎上成立[2],因成員多為英國僑民,所以也被稱為大英劇社[3]。翌年,愛美劇社在虎丘路上搭建起一座簡易的木結構劇場,命名為蘭心大戲院,而這座劇場成為中國第一座西式劇場,時人稱為「外僑不看戲,看戲去蘭心」[4]。1871年,木質劇場毀於一場大火。1874年,上海公共租界納稅人會議再次發起集資,為愛美劇社在原址用耐火磚重建劇場。1902年,蕭伯納的著名劇作《魔鬼的門徒》在蘭心上演,這也是蕭伯納的劇作在華的首次演出。隨後義大利歌劇院在此上演了《阿依達》和《蝴蝶夫人》等著名歌劇[1]。1907年,春陽劇團在蘭心登台獻演《黑奴籲天錄》,是為中國話劇的肇始[5]。1929年,歷經半個世紀的劇場被出售,隨後愛美劇社在今址購入土地並重建新的劇場。1931年,今天的蘭心大戲院落成[6]。
1931年2月5日,蘭心大戲院重新開業,並由蘭心大戲院的董事、時任英國駐滬總領事的璧約翰主持啟門典禮。因為演出的話劇數量有限,所以從當年12月起,蘭心開始兼營電影放映,首場影片為美國派拉蒙影業出品的《女兒經》。除此以外,蘭心還會上演一些芭蕾舞劇和其他劇種,例如俄國舞劇院的經典作品《天鵝湖》、《睡美人》等。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為為英資產業,遂遭到日軍查封,隨後轉交汪精衛政權的國營中華電影公司管理。這一時期,由於英美電影的禁演,而日本電影和中華電影的影片又遭到上海民眾的抵制,所以蘭心主要上演一些話劇和京劇為主的演出。抗戰勝利後,1945年的雙十節,因不為日本演出而闊別八年舞台的梅蘭芳在蘭心大戲院上演《刺虎》宣告重登舞台[7][8]。
1953年,蘭心大戲院更名為上海藝術劇場,並且成為當時稱為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專門演出場所[9]。1991年,蘭心大戲院恢復原有名稱[10]。1994年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20年7月28日,蘭心大戲院啟動修繕工程[11]。
Remove ads
劇院建築
蘭心大戲院外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府邸風格,主立面位於茂名南路和長樂路的轉角處。劇院主立面二層有三個半圓拱形落地式長窗,窗外有花瓶式欄杆的裝飾性陽台。三層立面採用聯排長窗。外牆使用褐色泰山拉毛面磚,轉角處由齒形狀假石封邊。劇院內原設置觀眾座椅共723個,其中二層樓座有233個。2004年蘭心大戲院進行大修,大修後,觀眾座位加大,座位數縮小為681座。舞台面積寬19.5米,深13米,總面積與觀眾廳幾乎相等。由於舞台寬敞,所以也能容納交響樂團的演出。1949年之前,當時被譽為「遠東第一」[12]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的常駐劇場便是蘭心大戲院。舞台下設有供舞劇和音樂劇演出時需要的樂池,另外兩側均設置有庫房,布景更換和儲存有專門的機械從庫房中移動到舞台上,而舞台上方設有自動定位的吊杆共25道。劇院後台有小型化妝間8個,後台樓上則為排練室。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