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冒牌者症候群
無法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害怕別人發現自己是“騙子”的心理現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冒牌者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亦稱騙子症候群(英語:fraud syndrome),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英語:Suzanne A. Imes)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
患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1] 。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有研究顯示,冒牌者症候群在高成就女性當中較為常見[2] ;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沒有差異[3]。
背景
冒牌者症候群並不被視為精神疾患,不過臨床心理學家對此現象從事不少研究。傳統認為冒牌者症候群是一種人格特質,但近年來研究者傾向於把它視為對特定情況的反應,雖然某些人較容易出現此症狀,或是症狀較其他人嚴重,但目前的證據並不支持將之歸類為一種人格特質[4]。
表現
因墨斯與克蘭斯歸類出幾項冒牌者症候群的表現[2]:
普及率
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指出,每五名成功人士中就有兩名認為自己虛有其表,另有研究發現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想法[2]。
曾經歷過此症狀的名人包括:編劇查克·洛里[6]、暢銷作家尼爾·蓋曼[7]、暢銷作家約翰·葛林、商業界強人雪莉兒·桑德伯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8]、與演員艾瑪·沃特森[9]。
愛因斯坦在他臨終前有可能也遭遇此症狀[10]。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