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下属的副军级军事院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蘇州市崑山市和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副軍級軍事單位,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專門從事外語教學、國際關係學、國別區域學以及軍事情報學研究的院校。
Remove ads
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由原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校區主體位於南京)、和原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位於洛陽)合併組建,2024年9月校址全部搬遷至南京,同時原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外訓大隊改建為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崑山校區。
1931年1月28日,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簽發命令,紅一方面軍總部立即創辦「無線電訓練班」[1]。1931年2月,「無線電訓練班」在江西省寧都縣小布村正式成立並開課。1932年1月,「無線電訓練班」更名「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無線電學校」,下設報務、機務兩個專業[2],駐江西省瑞金縣洋溪,是中國共產黨所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3]。
1933年3月更名「中國工農紅軍通信學校」,並在報務、機務兩個專業外,增設電話、司號旗語班。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通信學校隨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這時已經辦到第11期。長征途中,學校被編為「軍委通信團通信教導大隊」,但保留學校建制,並利用戰鬥間隙繼續教學[2]。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後,與紅四方面軍無線電訓練班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通信學校。
西北工委無線電訓練班是1935年7月在延川縣永坪鎮建立的,負責人吳澤光原在延長油礦電報局任局長。紅二十六軍攻占延長時,吳澤光參加了紅軍,在西北工委領導下辦起了無線電訓練班。中央紅軍時,該訓練班已招收了3期學員,1935年7月第1期學員4人:李潔奎、王精銳、張振文、景生智。第2期學員9人都來自紅二十五軍:蕭永昌、楊發科(楊傑)、徐思鐸、彭紹坤、張福庭、宋潤華、潘合晏、陳生貴、廖肇全(廖輝)。第3期開學時,中央紅軍長征正好抵達陝北,所以有陝北學員薛希仁、馬鶴鳴和劉克東等,紅一方面軍調來的學員劉長生、肖賢法、王興、胡平山、溫鳳山、俞占鰲、邱世淮、孫道會、吳德山、姚士祿、賴觀水、吳豫彬、溫儲金、羅木清、梁茂成等。第4期於1936年3月開學,同年6月畢業。第5期1936年9月1日畢業離校。
中央軍委直屬的通信教導大隊與西北軍委無線電報務訓練班合併為「軍委通信學校」,駐保安縣[3]。校長吳澤光,政委曾三/魏宏亮/張振球等。1936年12月會寧會師後,與「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通信學校」合併為「中革軍委通信學校」,駐瓦窯堡,1937年8月遷入陝西延安,在川口、鹽店子長期辦學,通稱「延安通校」。在延安辦學12年,培養了17期學員近千名。從1937年底11期起,學生的來源主要是在抗大、陝公和職工學校學習過的青年知識分子和青年工人。1938年5月,第12期開學,學員61人,6個月後畢業。
1939年中,紅軍西路軍突圍到新疆的餘部在迪化辦的無線電訓練班完成兩期培訓後,師生大部分調回延安併入[2]。1941年下半年,抽調了十五六位老紅軍通信幹部,有黎東漢、龍振彪、徐明德、田寶洪、嚴成欽、江濤、劉泮林、何祥昆、孫勇、馮雲卿、徐定選、鄧國軍等人,辦了一個干訓班,培訓的主要內容是文化基礎和電學基本知識、機務技術。1942年春更名「中央軍委電訊工程專門學校」[2],簡稱「電專」、「電信工專」。但長期還是叫通校。駐延川,吳澤光去中央黨校學習,王諍兼任校長,程明升任教育長。學校政治協理員鄧典桃。又調來劉洪濤當政委。1944年4月,無線電工程課講完,林邁可回國。1944年,創建中央軍委氣象隊[3]。1944年吳澤光同志又調回來當校長,程明升調回材料廠,鍾夫翔任總支書記,王曙任校務處長。
1941年3月,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三科材料股成立無線電研究組[4]。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部分國際友人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逃離日占區北平、天津抵達晉察冀邊區,其中有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班威廉教授及夫人,經濟系講師林邁可及夫人。經聶榮臻司令員懇留,班威廉、林邁可成為無線電研究組的導師[4]。1941年底各分區調至無線電研究組的人員陸續到達,共11人:組長張賓,副組長林爽,成員有劉兆生、常家明、潘家晉、張中甫、趙干青、史鐵夫、劉堅、崔青吉、雷振武等9人[4]。1942年3月,除研究組原全體成員11人外,還增加了陪班威廉夫婦、林邁可夫婦、從平西到晉察冀的王士光,以及晉察冀軍區無線電訓練班教務主任韓克樹,這時研究組共13人[4]。1943年春,晉察魯豫又派5人參加學習:韓黎、吳本毅、吳立中、張芝蓀、劉一青。另有金鑫來的時間比上述5人略早。此時研究組正式改稱高級班[4]。1943年反「掃蕩」後期,在班威廉夫婦要求下,聶榮臻司令員派部隊護送他們赴延安。後他們經重慶離開中國[4]。此後研究組成員分到各地區、各部門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後,各解放區很快擴大,延安電訊工程專門學校派出大量人員赴前線工作,學校規模隨之縮小。留校教員、學員在校長吳澤光率領下,至河北省,於1945年10月在河北省武安縣百官村創建的「晉冀魯豫軍區通信學校」[2][3]。校長兼政委吳澤光(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三處處長兼),副校長梁驥,副政委賀伯升,教育科科長徐書洪,教務主任趙傳璧。後任政委秦華禮。到1948年5月合併培養了500多名報務員。
1947年,晉冀魯豫軍區通訊學校(部分)與1938年成立的中央軍委日文培訓班[1],合併為中央軍委外文訓練班。晉冀魯豫軍區通信學校其餘部分在1948年5月與晉冀魯豫軍區無線電機務訓練隊、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中央軍委氣象隊、中央軍委三局電訊隊合併為「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簡稱「華北電專」),後少部分再次拆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電信專科學校,並演變為今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華北電專主體則成立變化為今天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Remove ads
- 中央軍委技術幹部學校
- 1951年5月,勞動大學外文訓練班與張家口的中央軍委工程學校(部分)合併,組建中央軍委技術部幹部學校,校址仍在北京[5]。
- 1953年3月,中央軍委技術部幹部學校大部,遷移駐地至陝西省西安市,後在1958年與遷至西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的學校剩餘部分在1957年與中央軍委外國語文學校重新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專科學校,張中如任校長[6]。
- 中央軍委工程學校和中央軍委外國語文學校
1949年7月,華北電專、中央機要局所屬機要幹部學校、在哈爾濱的東北軍區二局幹部訓練隊遷至張家口。1949年10月中央軍委工程學校完成籌建,中央軍委正式公布了軍委工程學校的一室、四處、六個大隊及幹部隊、報訓隊、政訓隊、研究班和22個中隊的組織機構。新學校定名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簡稱「軍委工校」,對內稱中央軍委機要通信幹部學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7]。曹祥仁任校長兼政委,政治處主任賀伯升、副主任兼幹部管理處處長康立澤,校辦公室主任白楓(即余湛)/井潤田,教務處長韓克樹、副處長李樹政,行政處長李振剛、副處長裴璧;教育長江鍾。1949年11月27日舉行全校師生員工近3000餘人參加的開學典禮,毛澤東主席題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朱德總司令題詞「學習科學技術,鞏固人民國防」,聶榮臻代總長題詞「樹立埋頭苦幹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中央軍委作戰部長李濤、通信部長王諍,中央馬列學院副教育長楊獻珍、哲學教授艾思奇、政治經濟學教授王學文、孫定國、陳家康等特意從北京趕來參加開學典禮並作專題報告,察哈爾省黨政領導張蘇省長、察哈爾軍區王平司令員、孫敬文市長等也參加了開學典禮。[7]。學生2747名,其中文化程度專科、大學25%,高中56%,初中以下19%。校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東山坡原日本兵營基礎上擴建。在張家口期間,除了新建了一座教學樓、一幢蘇聯顧問樓,後期蓋了一幢宿舍樓外,院部和各部、處、系、教授會的辦公室,醫院、子弟小學和幼兒園的用房以及全院人員的宿舍,全部是利用日偽時期留下的舊營房。1950年3月曹祥仁調任中國駐保加利亞大使,毛澤東指示李濤兼任校長兼政委。1950年4月,軍委工校結束政治學習階段,學校進行新的調整,把六個大隊分為三個部,開始進入專業學習。軍委工校第一部便是通信工程專業部[2],第一部孫俊人,副主任韓克樹。還設了機要工程、情報工程等部。1952年5月根據李濤的建議,中央軍委命令,軍委工程學校的一部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二部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語學院,三部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機要幹部學校遷至長春。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外語學院改稱「中央軍委外國語文學校」。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專科學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曾於1960年—1961年設於河北省張家口市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曾於1962年—1964年設於河北省張家口市
- 1960年4月,校址遷至河北省張家口市原軍委工程學校舊址。[5]。
- 1961年10月19日,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家口外國語文學院。
- 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外國語文學院撤編,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家口外國語文學院。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家口外國語文學院第一系從張家口遷至南京板橋鎮[8](即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外國語文學院院址)。
- 1962年12月10日,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 1964年1月1日起,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三部。
- 1964年1月31日,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5]。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第一系分出,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後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
- 1969年,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7月,在原技術工程學院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外國語學校,遷河南省洛陽市[5]。
Remove ads

- 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
- 1969年7月,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外國語學校,遷河南省洛陽市[5]。
- 1975年4月14日,升格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5]。
- 1978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第五大隊(無線電工程大隊)奉命在河南省鄭州市擴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5],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洛陽留守部分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
- 1983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應用數學系和信息處理系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領導,並遷至鄭州[5]。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 1986年6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5]。繼續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三部,為正軍級[9]。
- 2016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由總參謀部第三部轉隸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10][11][12][13]。
-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
- 2017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院校合併改革中,以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為基礎重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14][15][16]。其中,以原駐地在洛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為基礎,設立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對外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洛陽校區,保留外國語言文學類、軍事外語學類、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類專業和偵查情報四個大項專業。語言工程類相關專業併入鄭州本部的信息工程學院。[a][17]。原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崑山校區(外訓系)一併併入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成為大學直屬外訓大隊。[18][19]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洛陽教學區)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洛陽校區
- 2023年8月,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整體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成為其洛陽教學區,對外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洛陽校區。[20][21][b]。之後,洛陽教學區與國際關係學院南京本部改組成立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成為學院的洛陽校區。
- 自2023年8月調整開始,原國際關係學院洛陽教學區就逐步開始校內物資搬遷至南京的工作。[22][23]2024年4月,原主辦單位隸屬於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的《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編輯部搬遷至南京,並更名為《外語導刊》,期刊主辦單位隸屬關係同時調整至國防科技大學。[24]至2024年8月,原洛陽教學區需搬遷物資全部搬遷完畢,剩餘教具、物資、裝備及土地和營房完成移交至信息工程大學並成立信息工程大學洛陽營區。9月,原外國語學院洛陽校區大門處已懸掛「信息工程大學洛陽營區」牌匾。[25]
Remove ads
-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外國語文學院
-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直屬文化速成中學成立。校址設在南京山西路(該地址後為南京軍區軍人俱樂部)[8]。
- 1954年,校址遷至南京西郊上新河,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七文化速成中學,隸屬華東軍區[8]。
- 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文化速成中學由揚州遷至南京西郊板橋鎮原華東軍區第三公安幹部學校舊址[8]。
- 1959年12月,第十七、第二十文化速成中學合併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七文化速成中學,以板橋鎮為校址[8]。
- 1960年9月,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第一文化學校,負責南京軍區營、團、師職幹部文化教學[8]。
- 1961年12月,改建升格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外國語文學院[8]。
- 1962年7月,撤編,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此時主校區在張家口)[8]。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曾於1964年—1969年設於江蘇省南京市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曾於1976年—1978年設於江蘇省南京市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
- 1962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家口外國語文學院第一系(1962年12月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第一系)從張家口遷至南京板橋鎮[8](即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外國語文學院院址)。
- 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第一系擴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8]。隸屬總參二部。
- 1969年,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外國語學校[8]。
- 1976年,升格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8]。
- 1978年,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外國語學院[8]。
- 1986年,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8][26]。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正軍級。
- 2016年1月,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原上級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撤銷,轉隸新組建的中央軍事委員會訓練管理部[27][28]。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 2017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信息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校本部設在長沙,內設學院位於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29]。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30][31][32]。
- 2023年8月,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整體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對外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洛陽校區。[20][21][b]。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Remove ads
- 1962年,原昆明軍區步兵學校組建外訓大隊(第三大隊),為解放軍培養英語、寮語、越南語、緬甸語和泰語等東南亞地區通用語言人才。
- 1965年,外訓大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外語專科學校,校址在昆明東郊八公里。
- 1969年,撤銷昆明軍區步兵學校和解放軍昆明外語專科學校。
- 1974年,組建昆明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原解放軍昆明外語專科學校師資力量併入昆明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校址搬遷至五華區北教場。
- 1978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步兵學校。
- 1981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陸軍學校。
- 1986年,升格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陸軍學院。同年,昆明陸軍學院外語專業教員、學員、校址、營房、教具、器械、裝備、物資等移交至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昆明分院」。[34]
- 2016年1月,跟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隸屬關係調整至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
- 2017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等院校參與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昆明分院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昆明分院」。
- 2024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成立,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昆明分院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昆明校區」。
專業設置
2024年重新組建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設置外國語言文學類、軍事外語學類、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類專業和偵查情報四個大項專業。
歷任領導
- 中央軍委外國語文學校
- 校長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