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冠海雀
海雀科扁嘴海雀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冠海雀(學名:Synthliboramphus wumizusume)為海雀科扁嘴海雀屬下的一個種。主要分布於日本偏遠的岩石海岸和離岸水域,繁殖季節後可能會移動至北方的庫頁島,特別是在南韓沿海出現。[4] 分布於東北亞地區,包括俄羅斯、南韓和日本,在台灣也有少數紀錄[5]。全球活動範圍約為 110 平方公里[6];
由於種群數量少且逐漸減少,截至2017年估計總數僅為2,500至10,000隻,它是最稀有的海雀,也是最有滅絕風險的物種。[7]
Remove ads
分類學

冠海雀是一個單型分類物種,最早由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描述為Uria wumizusume,該描述出現在1836年發行的《Nouveau recueil de planches coloriées d'oiseaux》.[9][10]:46[11]] 次年,約翰·弗里德里希·馮·勃蘭特創建了斑海雀屬(Brachyramphus)和亞屬扁嘴海雀屬(Synthliboramphus),並將日本海雀轉移到該亞屬中,並給予新的種名temminckii。[12]:346–7 ,後來,扁嘴海雀屬(Synthliboramphus)被提升為屬級,種名wumizusume根據《國際動物命名規約》第23條的規定具有優先權。[13]
種名來自日文「ウミスズメ」(wumisuzume),即海雀之意(如今「ウミスズメ」多指扁嘴海雀),被錯誤記成「wumizusume」並沿用至今[註 1]。
在日本本土,該物種被稱為kanmuri-umisuzume或"crested sea sparrow"(冠海雀),其中umisuzume是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的通用名,該種可通過其黑色羽冠與扁嘴海雀區別開來。[11][14] 此外,特明克在命名時將日文名稱中的s and z顛倒了過來。[15]
Remove ads
描述
冠海雀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海鳥,體長約24—26 cm(9.4—10.2英寸),翼展43 cm(17英寸),體重約164—183 g(5.8—6.5 oz)。[11][16] 它的上半部分呈黑色和藍灰色,喉部和腹部為白色,腿和腳為黃灰色,短而厚的喙呈藍灰色,喙脊較深;虹膜為深棕色。[11] 它的黑色頭部有一條從每隻眼睛頂部延伸的白色條紋,這些條紋在後頸處相遇,但在冬季較不明顯。[11] 它可與其活動範圍內的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區分開來,特別是因為夏季時其黑色羽冠長達3—5 cm(1.2—2.0英寸),[16] 雖然這種羽冠在冬季消失。[11] 幼鳥與冬季成鳥相似,但頭部和上半身顏色較褐。[11]
冠海雀的叫聲包括安靜的"ch-ch-chi-chi"(「チッ、チッ、チ、チ」),在飛行中為"peee-p-p-p"(「ピィー、ピッ、ピッ、ピッ」)和"jee-jujjujju"(「ジージュッジュッジュッ」),而在巢中則為"jijiji-pipewpipewkukukuku"(「ジジジ、ピピュウピピュウクククク」)、"gugguwa-gugugu"(「グッグワ、グググ」)和"jukkukuwa-kuwakuwakuwa"(「ジュッククワ、クワクワクワ」)。[14][15]
Remove ads
分布與棲地
冠海雀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的寒帶至溫帶亞熱帶水域。[11] 它在日本的小型岩石島嶼和海岸繁殖,範圍從北方石川縣的七島列島到南方東京都的伊豆群島中的鳥島,其中主要繁殖地為宮崎縣的廣島,[16] 其次為伊豆群島,[17] 以及其他如三重縣的耳穴島和高知縣的幸島等小島;[16] 另外,在瀨戶內海西端上關町的八島水域,曾有家族群出現的記錄,[18] 並在韓國南部沿海採集到一對成鳥與兩隻雛鳥。[4][16] 繁殖後,該物種沿著本州和九州的溫暖水域如黑潮和對馬海流分佈,有時會到達千島群島的擇捉島和色丹島、庫頁島、彼得大帝灣和奧爾加灣、福建省(1894年)、韓國和台灣(1973年)。[4][11][19] 它通常於12月左右返回,並大多數在繁殖地附近的離岸過冬。[11][14]
生態
冠海雀的飲食主要包括磷蝦、其他浮游生物性的甲殼動物、褐蝦咖蝦類、魚卵及仔魚以及小型遠洋魚類,包括太平洋鯡(Clupea pallasii)、杜父魚(Triglops)、胡瓜魚屬(Osmerus)、玉筋魚(Ammodytes)和韓國玉筋魚(Hypoptychus dybowskii)。[11]
牠們通常在無人島嶼上的岩石裂縫和洞穴中築巢,石堆之間的縫隙以及草叢間也是牠們的棲地。[16] 通常在三月底至四月初,一週間隔下產下兩顆蛋,但在其繁殖範圍南端的鳥島,這一過程會稍微提前。[15][16] 雌雄親鳥幾乎平等地分擔為期一個月的孵卵工作。[14][16] 孵化後第二天夜裡,這些早熟性雛鳥便會與父母一起離巢。[14]
保育狀況
由於在商業漁業的漂流網中作為兼捕被捕獲[19]、漁業廢棄物吸引食腐動物、鼠(Rattus種)、[20] 野貓(Felis catus)的捕食、巨嘴鴉(Corvus macrorhynchos)[17]和黑尾鷗(Larus crassirostris)[17]的威脅,以及污染帶來的持續危害,冠海雀被列為IUCN紅色名錄中的易危物種。[1] 在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裡,成鳥和特別是鳥蛋的「採集」也導致了種群數量的下降;[1] 1951年和1952年的繁殖季期間,當時已知的主要繁殖地大野原島被美國空軍用作轟炸靶場,導致了重大附帶損害。[4]:1513 該物種被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附錄I中,並在日本受到法律保護,於1975年根據1950年文化財產保護法被指定為日本國家自然紀念物。[21] 2009年,冠海雀被日本野鳥協會採用為海洋保護的象徵。[16]
在2016年版的《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中,冠海雀的狀態為數據缺乏;[22]由於其訪問種群不到該物種的1%,它被列入《2016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狀態為NA(『不適用』)。[23] 正如1991年、1998年和2007年版一樣。[16][23] 在三重縣,牠被指定為縣指定瀕危物種。[24]
Remove ads
習性
註解
參考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