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冰島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冰島電影一直以低成本製作為主,長期處於初創階段。獨立的電影產業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形成,在此之前,電影製作常常是攝影、冰島劇院以及國家電視台(自1966年開播後)等其他事業的附屬品。電影院的觀眾數量相對較多,但由於電影製作的高昂成本,觀眾規模仍一直不大。
通常認為,冰島電影基金於1978年成立標誌著可持續冰島電影製作的開端。因此,首部該基金資助製作的電影《大地與兒子》被稱為冰島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冰島電影製作曾有過短暫繁榮,而60年代拍攝的《79號站的謀殺案》等大型電影也部分由冰島人製作,並由冰島演員擔任主角。
近年來,冰島電影公司再次興起,開始作為本土合作方參與外國製片方在冰島取景的項目。近期典型案例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電影《父輩的旗幟》,該片部分場景在克呂瑟維克附近拍攝,合作方為冰島公司Truenorth Productions。
冰島電影中心[1]成立於2001年,負責管理電影製作和電視劇製作的資金支持。該機構下設七人組成的冰島電影委員會,由冰島教育部長根據電影專業人士協會提名任命。2006年,電影基金提供了約3億冰島克朗的資助。
埃達獎是由冰島電影與電視學院頒發的電影電視獎項,自1999年起每年頒發。該學院還負責推選代表冰島參加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電影作品。
Remove ads
發展史
丹麥攝製組於1919年為拍攝貢納爾·貢納爾松小說改編的《博爾加家族傳奇》而來到冰島,可視為冰島電影業的開端。攝製組在雷克雅未克搭建了臨時攝影棚,冰島演員古德蒙德爾·索爾斯坦松(綽號「穆格」)擔任主演之一,其他冰島演員也參與了配角演出。奧斯卡·吉斯勞森正是在此期間首次接觸電影製作,後來他攝製了多部電影,成為冰島電影的先驅者。
1923年,丹麥攝製組再次來到冰島拍攝古德蒙德爾·坎班編劇的《哈達·帕達》,由丹麥影星克拉拉·龐托皮丹主演。同年,冰島人洛夫特·古德蒙德松自編自導的首部冰島喜劇短片《約翰與古恩達的冒險》在新電影院作為加映片首映。儘管反響褒貶不一,洛夫特繼續創作,並於1925年推出長篇冰島風光紀錄片《冰島動態影像》,記錄了前一年夏天他在冰島各地的拍攝成果。洛夫特持續從事電影創作,多以短篇紀錄片為主,直到1949年推出冰島首部劇情長片《山與灘之間》,這也是冰島第一部有聲電影。
有記載的首位接受專業電影教育的冰島人是西居爾·諾德達爾(後任冰島移民局局長),他於1943-1944年間在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學習。[1]其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1949年記錄冰島加入北約時奧斯圖爾廣場抗議活動的影像資料。
在1940年代後期,冰島湧現了大量紀錄片,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奧斯卡·吉斯勞森1949年製作的《拉特拉山救援壯舉》。
Remove ads
洛夫特·古德蒙德松1949年推出的《山與灘之間》是冰島首部完整長度的劇情片。該片上映兩年後,他雖身患重病仍堅持完成續作《定居者》,最終於1952年逝世。1950年,奧斯卡·吉斯勞森根據冰島民間傳說改編的兒童電影《山谷中的最後一座農場》問世,成為冰島第二部劇情長片。次年(1951年),奧斯卡推出喜劇片《雷克雅未克冒險記》。整個1950年代,奧斯卡保持高產創作,其中1952年由其製片拍攝的《貪婪》尤為特殊——該片由斯瓦拉·漢內斯多蒂爾執導,使其成為冰島首位女性電影導演,劇本改編自她自創的舞台劇。1954年,奧斯卡推出《新角色》。此前一年(1953年),由阿斯蓋爾·隆和瓦爾加德爾·魯納爾松創作的短片《月亮啊月亮,請帶走我》面世,兩人後續於1957年推出長片《吉利特魯特》。同年,奧斯卡成立冰島電影公司,但該公司很快陷入破產。此後整整二十年,冰島未再產出完全本土製作的劇情長片,直到1977年雷尼爾·奧德松的《謀殺故事》問世。
1949年8月19日,即冰島首部劇情長片首映同年,埃達電影公司在雷克雅未克成立,旨在與法國製片方合作拍攝約翰·西居永松劇作《山民埃溫德》的冰島取景版。雖然該項目未成行,但該公司仍持續運作,並於1954年參與製作瑞典導演阿恩·馬特松執導的《薩爾卡·瓦爾卡》。其後的重點項目是1962年與北歐電影公司合作、由丹麥名導埃里克·巴林執導的《79號站的謀殺案》,該片資金主要來自冰島方面(含教育部撥款)並啟用冰島演員陣容。
儘管公司倡導政府加大對電影製作的資助,但初期反響平平。埃達電影後續僅參與製作加布里埃爾·阿克塞爾的《紅斗篷》(1967年),未再獨立製作其他影片。該公司於1970年代末逐漸停止運營。
1966年的兩大事件標誌著冰島電影業的轉折點:冰島電影製作者協會成立與9月30日國家電視台正式開播。公共電視台的建立為電視電影和電視劇創作提供了平台。在此,眾多電影技術人員獲得專業訓練,首批科班出身的導演如赫拉芬·貢勞格松、索爾斯坦·瓊松和斯萊因·貝特爾松學成歸國後均在此任職。約庫爾·雅各布松創作了多部電視劇本,包括首部真正意義上的冰島電視劇《獻給羅莎琳德的房間》(1968年),以及1976年的《陶藝》和1980年由赫拉芬·貢勞格松改編為電視電影的《致命打擊》。妮娜·比約克·阿納多蒂爾與斯瓦瓦·雅各布斯多蒂爾也為電視台創作劇本。首部大型合拍電視電影是1973年根據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小說改編的《布雷庫莊園年鑑》,合作方包括北歐各國電視台及德國北德廣播公司。此後陸續推出紀錄片《石下之魚》(1975年,索爾斯坦·瓊松與奧拉夫·豪克·西蒙納松聯合執導)及赫拉芬·貢勞格松的《血色夕陽》(1976年)。
在電影基金成立前,1966年後冰島電影製作相對沉寂。阿斯蓋爾·隆持續拍攝紀錄片,索爾蓋爾·索爾蓋爾松1968年受歐洲新浪潮影響創作的《人與工廠》成為首部在國際電影節獲獎的冰島影片。雷尼爾·奧德松在美國學習戲劇時接觸電影製作,其作品包括1965年與回聲樂隊合作的實驗短片《翁巴倫-班巴》,以及1967年和1969年分別推出的兩部長篇軍事占領時期紀錄片。1977年,他推出自1957年後首部完全本土製作的劇情長片《謀殺故事》,由古德倫·阿斯蒙茲多蒂爾與斯泰因多爾·約萊夫松主演。該片因資金短缺導致部分劇本未能拍攝,音效處理也極為簡陋。1978年,冰島電影基金成立,冰島電影製作環境迎來根本性變革。
Remove ads
1978年夏,冰島首屆雷克雅未克電影節與雷克雅未克藝術節同期舉辦。為期十天的電影節設置了最佳影片獎項,公眾參與熱情高漲。索爾斯坦·瓊松憑紀錄片《農民》獲獎,赫拉芬·貢勞格松根據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短篇小說改編的短片《百合》也斬獲獎項。奧古斯特·古德蒙德松在此期間獲得文化基金的劇本創作資助,用於拍攝短片《小土丘》。同年,冰島電影基金正式成立。
1979年3月29日,基金完成首次撥款,向九個項目發放3000萬(舊)克朗資助。其中三部劇情片先後於1980年和1981年上映:奧古斯特·古德蒙德松的《大地與兒子們》、安德烈斯·因德希達松的《狩獵之旅》以及赫拉芬·貢勞格松的《父輩的遺產》。四部紀錄片獲得資助,包括索爾斯坦·瓊松的《水手》、奧拉·厄恩·安德烈亞森與古德蒙德爾·帕爾·奧拉夫松合作的《晝夜之眼》,以及西居德爾·厄恩·布林約爾夫松的動畫片《特里姆之歌》。
1980年見證了冰島電影裡程碑時刻——三部本土劇情片同年首映:奧古斯特·古德蒙德松的《大地與兒子們》、索爾斯坦·瓊松的《點,點,逗號,破折號》,以及安德烈斯·因德希達松的《狩獵之旅》。這一年標誌著冰島進入持續電影製作時期,自此每年都有本土劇情片問世。電影基金的設立使導演們得以籌集長片製作資金,儘管冰島電影仍明顯帶有低成本製作的烙印。
Remove ads
1992年冰島劇情長片首映數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1991年有兩部作品問世:弗里德里克·索爾的《自然之子》和赫拉芬的《白色維京人》,而1992年則湧現出六部新作,其中三部出自新銳導演之手——阿斯迪絲·索羅茲恩的《英加洛》、奧斯卡·約納松的《雷克雅未克索多瑪》以及尤利烏斯·肯普的《牆紙》。同年,首屆雷克雅未克短片節成功舉辦。種種跡象使評論界認為90年代初迎來了新的電影繁榮期。這一增長源於多重因素:新生代導演崛起、數位技術普及大幅降低拍攝與後期成本,以及《自然之子》獲得奧斯卡提名為冰島電影注入信心。但縱觀整個1990年代,電影產量相較前十年增幅有限,真正的爆發式增長直到2000年才顯現。
1999年,首屆埃達獎正式頒發,旨在表彰電影與電視作品。該獎項初期因候選作品稀少、缺乏競爭性而遭詬病,甚至出現隔年舉辦的建議。隨著新世紀後冰島影視產量成倍增長,此類批評聲浪逐漸消退。
Remove ads
1999年,冰島首次頒布關於電影製作成本部分返還的法律,旨在吸引外國電影製片人來冰島取景拍攝。[2]
2000年至2005年期間製作的冰島劇情長片數量超過整個前十年。當前冰島年度電影產量及從業人員規模已遠超1990年代與21世紀初水平。以國際發行為目標的製作模式現已成為常態而非特例,電影經濟效益不再完全依賴本土影院上座率。冰島電影通過DVD媒介的市場推廣與發行已成為重要銷售渠道,同時業界積極推動經典冰島電影的修復再版,以適應影像製品市場需求。
現狀
近年來冰島電影產業呈現顯著增長。2006年秋,雷克雅未克市議會批准啟動專項推廣計劃,旨在吸引國際電影工作者來冰島進行影視製作。為此成立專項委員會,成員涵蓋市政府代表、本土電影企業、冰島電影中心及雷克雅未克電影節相關人士。該委員會需於2007年7月前提交具體實施方案建議。[3]
2006年11月中旬,冰島教育部長索爾蓋爾澤爾·卡特琳·貢納爾斯多蒂爾簽署政府與電影行業合作協議。該規劃確立目標要求冰島實現年產四部長片電影。冰島電影基金的資助比例將從40%提升至50%,政府年度總撥款計劃從2006年的3.72億克朗增至2010年的7億克朗。[4][5]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