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凱倫 (貶稱)
用以形容狂妄的白人女性的美国俚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凱倫(英語:Karen)是美國等英語國家民眾使用的貶稱,用於指代自認有權勢或要求超出合理或必要範圍外權利的婦女。「凱倫」通常給人的印象是利用白人特權犧牲他人利益來為自己取得權利的女性,表徵包括「叫你經理出來跟我說話」、反疫苗觀念、種族主義者、修著特別起眼的妹妹頭髮型。到2020年,「凱倫」被用來批評中年白人婦女的頻率大幅上升,但這個稱呼也漸漸開始能夠套用在做出類似行為的男性身上。
起源
「凱倫」的起源尚不明確[1]。該詞可能最初是黑人Twitter群體的網路迷因,用來形容「告發開檸檬水攤的黑人小孩」的白人婦女[2],也有人說是黑人婦女最先說的,但也已經被白人男性採納[2][3][4]。維吉尼亞者梅雷迪思·克拉克(Meredith Clark)認為,一群黑人如果和一位白人女性在一起,就要非常注意她的想法了,因為白人女性會毫不猶疑地使用她的白人特權,犧牲一直都在她旁邊的其他人的利益,但這種行為從來沒有具體到要用一個人的名字來代表。「凱倫」不是孤例,早在《Baby Got Back》出現的90年代,就有貝姬一詞[2]。作家凱倫·格里斯比·貝茨(Karen Grigsby Bates)表示認同,指「『凱倫』氏是這個國家白人婦女中的一個名門望族,有幾個世紀的歷史」,「『凱倫』是一個連續體......在凱倫氏和貝姬氏出現前,就有安小姐」[5]。而在克拉克看來,安小姐是吉姆·克勞法年代黑人們為了迅速區分利用地位特權作為武器的白人,而發明的一個魯莽、小圈子式稱謂[5]。
在《周六夜現場》的小品《危險邊緣》中,演員查德威克·鮑斯曼飾演在電影《黑豹》中的帝查拉一角,並回答和美國非裔有關的問題。格里斯比·貝茨認為,白人群體開始明白「凱倫」一詞的含義正是在那一刻,而此前黑人群體使用該稱呼已有一段時間。貝茨表示帝查拉來自瓦干達,對美國近況沒有足夠理解。但是到了最後,主持人問「如果一位叫凱倫的人把她的馬鈴薯沙拉帶去你的野餐時,你會說這句」的時候,帝查拉最後一個問題就答對了,他告訴凱倫:「不用了凱倫,你還是把淡得要命的馬鈴薯沙拉留給自己吃吧」。她又指:「包括馬鈴薯沙拉這段,和這個小品的部分段落疊加起來,就好像整個美國對『凱倫』一詞都能夠理解一樣」[5]。
「凱倫」一詞被用作網路迷因的另一個例子是一名叫「Fuck_You_Karen」的Reddit使用者,他在網站上發粗話辱罵名叫凱倫的前妻,說她在離婚訴訟中不僅要了他的房子,還帶走了孩子。在這篇帖文的影響下,Reddit的子版r/FuckYouKaren於2017年成立,其後用來寫故事帖和分享衍生自該貼文的迷因。自從「Fuck_You_Karen」刪除帳號後,子版將焦點轉移至「凱倫」所代表的整個群體,而非單一的女性[6][7]。「凱倫」也被用作笑話包袱,其中就有丹尼·庫克2005年專輯《復仇》的小品《沒人喜歡的朋友》("The Friend Nobody Likes")[7][8],以及2016年的網路迷因中,任天堂Switch掌機的一則廣告中的有反社會行為、被網友戲稱「反社會者凱倫」的女性[6][9]。
Remove ads
含義和運用

堪薩斯大學教授希瑟·蘇珊·伍茲(英語:Heather Suzanne Woods)長期研究網路迷因,她定義的「凱倫」性格為「有權有勢、自私、有投訴欲」,認為「凱倫毫不關心他人,要求整個世界都按照她的標準運作,為了達成她的目的不惜侵害或貶損他人」[2]。《老娘立場》作者瑞秋·夏琳·路易斯(Rachel Charlene Lewis)表示認同,指「凱倫」「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反而去對抗世界,為對付不會給她想要的自認為值得的東西、千人一面的地位較低人士們做準備。她會行使權利,是的,或許她的權利和白人男子的權利很不一樣,自己提出訴求。正是這種自以為有權勢的感覺讓她成了毫無疑問的,『凱倫』」[3]。
「凱倫」這一迷因背負著許多刻板印象,其中最為人知的一個是「凱倫」會要求「跟(假定服務提供者)的經理說話」[6][12],而其他刻板印象包括反疫苗觀念[6]、種族主義[13]、過分依賴Facebook,還有挑染的棕色妹妹頭髮型。凱特·戈塞林和珍妮·麥卡菲的妹妹頭相片一般被用來形容「凱倫」的形象[10],兩人的妹妹頭有時被稱為「我能跟你經理說話嗎髮型」[7][6][14][12]。
「凱倫」是否為貶義詞的問題引起了爭論[15]。儘管該詞專門用於貶低特定種族和性別中的特定人士,部分人依然認為「凱倫」缺乏變為貶義詞的歷史背景,倒是把明確的歧視籠統化[16]。其他人認為,該詞的目標群體有巨大的特權,「缺乏辨別性質的綽號無非就是侮辱」[15]。哈德利·弗里曼認為「凱倫」這個迷因的使用不再那麼的有描述性,而是更多地表現出控制目的,「告訴女性閉嘴」[17]。《紐約時報》作家珍妮佛·韋納認為「凱倫」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成功讓她閉嘴,不得不平復投訴身邊對著空氣咳嗽、在人行道上叫賣和隨地吐痰的男子的欲望,因為她害怕被叫「凱倫」[18]。
2020年4月,激進女權主義記者茱莉·賓德爾提問:「有沒有人覺得『凱倫』這個貶稱是在討厭女人,建基於階級偏見?[19]」弗里曼回覆稱,「按照順序來說,它就是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階級歧視(稱謂)」。2020年5月,《大西洋雜誌》作者凱特琳·蒂芙尼(Kaitlyn Tiffany)提問:「『凱倫』是不是做任何事情都會讓人們惱火的女人?如果是,那麼對等的男性又叫什麼?」,認為這是厭女症行為[2]。也是在5月,妮娜·伯利認為「凱倫」迷因「僅僅是隨機連番鄙視中年白人女性的藉口」[20]。Know Your Meme進階編輯馬特·希姆科維茨(Matt Schimkowitz)認為「凱倫」「有點像是取代了網上各種針對白人女性的批評」[7]。
Remove ads
例子
2019年中旬熱帶風暴凱倫在大西洋颶風的形成過程,致使將風暴比喻成刻板印象的迷因出現。許多網友打趣說風暴想跟「經理說話」,將颶風或者預報路徑的圖片修改成「凱倫髮型」[21]。
2019年12月,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米爾杜拉有一名叫「凱倫」的女子想把澳大利亞土著旗扯下來,被鄰居發現並全程拍攝。由於她沒能把旗子扯下,Twitter上便出現了話題標籤「#TooStrongForYouKaren」,引起其他社群媒體回應[22][23]。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凱倫」被用來形容因為「疫情最初發生在中國」而霸凌亞裔醫護人員[24]、囤積衛生紙等必需品、因他人行為報警使其受強制隔離檢疫[18]以及遊行反對禁止她們去美容院[2]和強制她們在商店內佩戴口罩的限制令的女性,促使評論人質疑該詞是否已經演變成將中年白人女子一概而論的詞彙[2][25]。而在社群媒體上,「凱倫」出現次數從2020年1月的10萬次增加到5月的270萬次[20]。
2020年5月,中央公園觀鳥事件的當事人克里斯蒂安·庫珀(Christian Cooper)認為,女事主艾米·庫珀(Amy Cooper)「內心的凱倫完全顯現,發生了黑暗的轉折」[26][27]。2020年7月,一段名為「Permit Karen」的影片爆紅。在片中,新澤西州一名女子聲稱鄰居黑人夫婦未申請書面許可(英語:permit)便於自家後院建造石制露台,並因此打電話聯絡蒙特克萊警方,更在通話中謊稱黑人男子將她推開10英尺[28]。聖地牙哥一名女子將因她沒戴口罩阻斷服務、叫她「凱倫」的星巴克咖啡師的相片擺上網,後來又宣布起訴這位咖啡師。帖文爆紅之後,這位咖啡師獲得了大量的捐款,女子又要求對方把分出一半捐款給自己[29]。
在美國以外也有人以「凱倫」一詞形容自己不喜歡的人,如在2019年6月,韓國直播主企鵝妹在韓國的首爾北村韓屋村直播途中,試圖打開一扇門而遭女性工作人員阻攔,同時該場所若要商業拍攝,必須事先申請,女性工作人員因而一併告誡企鵝妹。隨後另一名男性工作人員稱:「如果不是媒體或是廣告一樣商業性質的拍攝,拍一拍也可以的」。企鵝妹對此回應「啊,我不是媒體」,隨後轉身離開後稱女性工作人員是「Unhappy Bitch」及「Korean Karen」。事後該段影片在韓國引發爭議,企鵝妹刪除了直播影片,並發布了道歉文,解釋由於她曾在美國長期生活,習慣說這一類的美式無意義粗話,基於韓美文化差異而釀成風波[30][31]。
2025年,英國的就業法官在一案中表示「凱倫」一詞具有貶義,且「遊走在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的邊緣」[32]。
研究顯示名為凱倫或類似名稱的女性常常遭受霸凌,且感覺到自己無法表達暢所欲言、因而常常沉默不言。有的女性甚至因此出現心理問題。[33]
法律
2020年6月,加利福尼亞州眾議院議員羅伯·邦塔提出AB 1550號法案,將欺詐、種族歧視性的911報警電話列為仇恨犯罪。按照法案,一旦作出此類報警行為會被罰款最高1萬美元。2020年7月,舊金山監督員沙曼·沃爾頓提出《防種族剝削非緊急報警法》(英語:Caution Against Racially Exploitative Non-Emergencies Act,或簡稱CAREN Act。CAREN與Karen同音),修改《舊金山警察法》,禁止出於種族仇恨心理、以他人種族為由報警的行為[34][35]。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