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凱薩琳·佩特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凱薩琳·佩特森[5](英語:Katherine Paterson,1932年10月31日[1])是中國出生的美國兒童文學作家,1998年國際安徒生作家獎和2006年阿思緹·林格倫紀念獎得主。

快速預覽 凱薩琳·佩特森,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經歷

1932年10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淮陰縣清江浦[6],父親是長老宗傳教士[7]這使她從小受中國文化影響。1937年,由於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一家人暫時回到美國避難[8]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和家人暫住在維吉尼亞州北卡羅來納州等地,最終定居在溫徹斯特[9]他們在13年的時間裡搬了15次家[10]

教育

佩特森的母語是中文,因此在學習英文時遇到了很多困難,特別是閱讀和寫作方面。她克服了這些困難,並於1954年以最優等成績畢業於布里斯托爾國王大學。畢業後在維吉尼亞州一所鄉村小學支教了一年[11]。之後在里奇蒙長老會基督教教育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學習聖經和基督教教育學[12]。畢業後原本希望去中國傳教,但是當時中國政府禁止西方傳教士入境。在一位朋友的推薦下,她來到日本

寫作生涯

1964年,她在美國長老宗教會教堂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主要為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小學生學生編寫教材[13]。1973年出版了第一本歷史小說《菊花的標誌》,背景是中世紀時期的日本[14]

她的成名作是1977年的少年小說《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其主題曾引起過巨大爭議[15]

近況

凱薩琳·佩特森目前是非營利組織美國國家兒童圖書聯盟英語National Children's Book and Literacy Alliance的副會長[16]。她的丈夫約翰·巴斯托·佩特森是一位退休的長老會牧師,已經於2013年逝世[17]。她有四個孩子[18]

2010年至2011年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青年文學大使[19][20]

寫作風格

在佩特森的小說中,年輕的主人公面臨著危險,他們通過冒險學會了如何通過犧牲自我而獲得勝利。與其他少年小說作者不同,佩特森小說故事主題往往與死亡等成人世界的話題密切相關。雖然主人公曆經千辛萬苦,結局卻不是那麼的美好。故事中的許多情節來自她的真實生活經歷,如童年時代因語言問題被同學疏遠時的孤獨心理[20]

主要作品與獎項

更多資訊 原作名, 中文譯名 ...

改編

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兩次被改編為電影,最知名的是2007年上映的《尋找夢奇地》。

《吉莉的選擇》在2015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25]。台灣中文片名譯作《找路回家的哈金》。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