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蛀船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蛀船蟲(學名:Teredo navalis),又名鑿船蟲、船食蟲,是一種鹹水蛤,是雙殼綱的一種海洋動物,屬於海螂目蛀船蛤科蛀船蛤屬[2]。與該科的其他種一樣,這種雙殼類動物也被稱為船蛆,因為它的身體非常延長,很像蠕蟲,在前端有帶有兩個瓣膜的小殼,它們只覆蓋蛤軟體的最前端,被用來鑽木頭。蛀船蟲可以在相當廣的鹽度(百分比7到39之間)下生存,它們可以用副鈣質小板蓋住它們鑽的洞,以此甚至可以短時間裡在淡水中存活下來。它們同樣可以在相當廣的溫度範圍內存活(設施0到30°之間[3])。

Remove ads
特徵
蛀船蟲的兩枚貝殼同樣大,大約為半圓形,它們最大只有1厘米長和1厘米高。總的來說它可以分三部分:一個小的三角形的前部,一個高大的歪卵形和膨脹的中部和一個小些半圓形的後部。它們僅覆蓋軟體的最前部分。三角形的小前端位於中部的上方,兩者之間有一個角。這個尖頂由與其邊緣平行的輻射狀微曲板條組成,上面有尖刺。中脊位於貝殼前部的背側。貝殼中部與邊緣平行的板條不明顯,後部同樣不明顯。從中脊向下有一幾乎垂直的細小的溝,它一直延申到貝殼中部腹緣。半圓形的貝殼後部斜接在中部中,但是不超過中脊。貝殼沒有韌帶,也沒有關閉貝殼的機構。軟體的肌肉直接連接在貝殼的突出上:後面的大關肌連在貝殼的後部,小關肌插在中脊前。兩枚貝殼在腹背邊緣通過關節相連。蛀船蟲的軟體可以長達50厘米長,一般直徑不到1厘米,一般長度也只有20到30厘米長。
霰石般的貝殼呈白色,由三層組成:外層由稜柱晶體組成,中層由由交叉板條組成,內層由複雜的交叉板條組成。外殼膜淡棕色。
除兩扇貝殼外蛀船蟲還沿身體分泌出約直徑1厘米的碳酸鈣管作為自己的住所,它在蛀船蟲導致的空管築一層壁。
軟體的後側位於洞的開口,在那裡軟體過渡為兩根長的,可以收縮的虹管。這兩根虹管的作用是呼吸、捕獲浮游生物、排泄新陳代謝廢物、接納精子以及釋放幼蟲。虹管的根部有兩塊蓋板,每塊蓋板有一個柄和一塊蓋子。柄朝向洞。虹管被收入洞穴後這兩枚蓋板可以把洞像一個錐體一樣蓋住。
蓋板約6毫米長,其中三分之二是蓋板,三分之一是柄。寬度約為長度的三分之一。蓋板稍稍拱起,凹面朝向虹管。這也是蓋板的內面,拱起的那一面是外面。蓋板上部向外彎。最前部一般沒有鈣化,而是由有機的外殼膜組成,因此外緣被磨掉或者死去後有機的外殼膜被分解的個體的蓋子有一道縫。
Remove ads
分佈及棲息地
蛀船蟲在全世界生活在熱帶到溫帶地區。由於早期木船交通把它們帶到全世界各地,蛀船蟲本來的分布地區無法重新考證。在所有有浮木的淺水中都有蛀船蟲:比如在木船的船壁里,在木橋、木製的港口、碼頭設施和繫船柱里,在漂流木以及躺在水裡的樹樁里等等。
在東亞和東南亞本物種分佈於南韓[2][4]、中國大陸[2][5][6]、台灣[2][7][8]及南中國海[2],常棲息在溫帶及熱帶,尤以溫帶數量最多[2]。
生活方式
蛀船蟲對鹽度和溫度大範圍的容忍是非常特殊的。它可以在半鹹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鹽度僅僅7‰的水裡成活,它也可以在結冰點上生存下來[3]。比如在鹽度比較低的波羅的海它沿德國海岸悄悄蔓延,從1993年在多處達到非常高的數量。似乎這些蛀船蟲也在不斷適應低鹽度的水,在波羅的海東部鹽度更加低的地方它們也開始有蔓延[3]。
蛀船蟲把虹管收入洞裡後可以用兩塊小蓋板把洞蓋住,這樣它們可以在船上在淡水裡存活數周。
蛀船蟲大量侵蝕會對海里的橋梁、棧橋、港口、堤壩和木船導致巨大破壞。從外部蛀船蟲的入侵很難被注意到,因為在水裡的洞非常小,只有兩個伸入水中的呼吸虹管是可見的跡象。它們導致的破壞往往在木頭斷裂了才能看到。今天一般通過使用在木頭表面塗加金屬或塑料來保護木頭。

繁殖


蛀船蟲是一種雄性先熟的雌雄同體生物,它可以多次改變性別。幼蟲需要60天性成熟,它們首先是雄性。在此後數周里它繼續長大體重提高,然後轉換為雌性。每隻蛀船蟲可以每年生產100到500萬枚卵。蛀船蟲雌體保存這些卵,它們與飄入的精子受精。似乎在雄性期間精子也被儲存,因此會出現自我受精的情況。幼蟲最早的14天寄居在母蟲的鰓里。此後幼蟲脫離母體,帶有一個D狀的貝殼在水裡浮游1到3周。隨後它通過一個纖絲的幫助把自己粘到一塊木頭上,使用它的兩扇貝殼它開始鑽木頭。這是這兩塊貝殼僅有的作用。在約60天內它性成熟,同時不斷繼續向木頭裡鑽。從僅僅數毫米寬的出口只伸出兩根細小的虹管。兩塊蓋板可以把出口密封住。蛀船蟲鑽的洞洞壁上覆蓋一層碳酸鈣作為它們的居住洞穴,它們此後就終生住在裡面。蛀船蟲的壽命在兩三年間[9]。
蛀船蟲可以使用纖維素酶和葡糖苷酶把它們鑽下的木屑里的纖維素轉換為糖,轉換率近80%。這些酶不是蛀船蟲自己生產的,而是生活在它們的腸道里的共生細菌生產的。除此之外它們還可以通過消化呼吸時被吸入的浮游生物獲得營養。
Remove ads
歷史
在古代就已經有蛀船蟲破壞船的記錄。一開始人們給船加上更多木板作為犧牲木板。古埃及人給船塗保護層,中國人在兩層木板之間夾一層可以抵擋蛀船蟲的羊皮革。羅馬人試圖在他們槳帆船水下的部分裝金屬的外殼,後來他們發現含有金屬的塗色(錫和銅)有毒,可以用來防蛀船蟲。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在他的船長日誌中記錄他的整個艦隊多多少少出於未知原因在他的船員腳下散開。他的4次旅行中共損失9條船[9][10]。1731年蛀船蟲在荷蘭共和國導致堤壩的防水門腐爛,結果被一場風暴潮摧毀[9]。1919年到1921年間蛀船蟲在舊金山海灣木頭碼頭上導致的破壞高達9億美元[11][12]。
分類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書籍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