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切口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切口詩,又稱暗號詩、黑話詩,後來又發展成招牌詩,是三合會秘密結社組織用來識別身份、傳遞信息的隱語詩句。這些詩句通常具有隱晦的意涵,只有組織內部成員才能理解。[1] [2]
歷史源由
「切口詩」起源於中國清代的秘密結社「天地會」。據傳,其淵源可追溯至少林五祖遭遇陳近南與萬雲龍,並於七月廿五日在高溪紅花亭結盟,誓以「洪」為姓,齊心反清復明。後來兵敗,萬雲龍戰死,五祖各自分散,臨別時留下了一首《相認詩》作為彼此日後相認的暗號:
「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
此事傳與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
此類以詩作暗號交流的方式在清末的洪門中廣為流傳。由於清政府對結社活動的嚴密監控與打壓,成員為了掩藏身份、保密行動,創造出這種隱語形式的詩詞,不僅用來辨認彼此的身份,更是傳達組織宗旨與表達忠誠的方式。相傳「天地會」幫中設有一職名「舅父」,專責教授門下詩句、手印及暗語。至18世紀初,天地會在華南地區進一步發展為「三合會」,「切口詩」也成為幫會文化的重要象徵。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科技發展,這種古老的通訊與識別方式已逐漸被現代手段所取代。[3]
在傳統應用中,切口詩通常由一人起句,另一人接句並配以「過五關」手勢暗號,從而確認各自是「正統」幫員。這種對答方式在通訊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不僅考驗了成員對詩句的熟悉程度,也能有效防止外人冒充。流行於清未至二戰前的香港三合會。以《三六底詩》作例:
甲盤問乙:
「閣下貴寶號?」(你是來自哪個幫派的?)
乙回應:
「洪門xx山xx堂。」(道出隸屬的幫派名稱,俗稱「響朵」)
甲起句:
「木立斗世天下知,順天興明和合同。」(《三六底詩》上句)
乙接句:
「扶明絕清登龍位,同心協力討江山。」(《三六底詩》下句)
雙方初步確認了幫員身分。
洪門用語「木立斗世」,象徵「朱明之世,反清復明,團結中華」。源自北宋《北夢瑣言》中,記載了唐末一術士曰「木星入斗,帝王之兆,木在斗中,朱字也」。意即木星(帝王)入居北斗星(帝王之宮)的天象是重奪皇朝之徵兆。[4][5][6]
「招牌詩」
內容一般強調幫派的歷史正統、宗旨和價值觀。在香港,這種文化在1960至1980年代尤為盛行,後來,香港三合會簡化了洪門儀式。「招牌詩」不再是不外傳的「暗號詩」,而是會在幫派的公開場合中,作為展示身份和忠誠的方式。當時黑社會成員會在公廁等隱蔽場所的牆壁上留下這些詩句,以作為宣示主權、招募新成員或表達忠誠的方式。1990年代後「招牌詩」文化已式微。
註:若用詩句的目的,是表露三合會身份,在香港可能違反《社團條例》刑事罪行。最高可處罰款$1,000,000港元及監禁15年。[7]
「開壇詩」
洪門成員在開壇儀式時之用。這些切口詩在洪門的結拜、紮職及行家法懲罰儀式中廣泛使用,如「斬雞頭」(殺雞起誓)和「燒黃紙」(焚燒誓約),新成員需背誦詩句以示認同。七十年代後,香港三合會一再簡化了洪門儀式後,已甚少使用。[8]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