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列夫科·列武茨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列夫科·米科拉約維奇·列武茨基(烏克蘭語:Левко Миколайович Ревуцький,羅馬化:Levko Mykolaiovych Revutsky;1899年2月20日 [儒略曆8日] —1977年3月30日)是蘇聯和烏克蘭作曲家、教育家及社會活動家。[1][2]
他在李森科音樂研究院(Lysenko Music Institute)的學生包括作曲家阿爾卡季·菲利彭科阿爾卡季·菲利彭科和瓦連京·西爾韋斯特羅夫。[3]
Remove ads
生平
列夫科·米科拉約維奇·列武茨基於1889年2月20日[儒略曆2月8日]出生在俄羅斯帝國波爾塔瓦省普里盧基縣伊爾扎韋茨村(現屬烏克蘭切爾尼希夫州)一個鄉村學校理事家庭。這位未來作曲家的雙親受過良好教育。他的音樂天賦在幼年即顯現,五歲時母親便開始教授他鋼琴演奏。十歲時,他已展現出即興創作能力並擁有絕對音感,因此獲得"音叉"的綽號。
1903年,父母將他轉入基輔的戈特利布·瓦爾克中學(Gotlib Valker gymnasium),並同時就讀於尼古拉·圖馬諾夫斯基音樂學校(Mykola Tumanovsky),師從米科拉·李森科學習鋼琴。列武茨基後來回憶:"李森科成為我藝術理想的第一個典範。"
1907年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基輔大學物理-數學系。1908年,列武茨基又進入法學院,同時在俄羅斯音樂協會基輔音樂學校(Kiev music college)繼續鋼琴課程。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觀劇與音樂會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音樂學校初級班學習的三年間,列武茨基取得顯著進步。1911年他升入高級班,師從G·霍多羅夫斯基(G. Hodorovsky)。列武茨基跟隨這位大師學習了數年:1911至1913年在音樂學校,之後在新成立的基輔音樂學院。在音樂學院期間,他除了繼續鋼琴學習,還開始參加萊因霍爾德·格里埃爾的作曲課程,同時繼續大學學業。
此時他創作了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C小調)、第一交響曲的草稿以及作品四號的前奏曲。列武茨基於1916年同時完成大學與音樂學院學業,隨即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Remove ads
1918年復員後,列武茨基移居普里盧基。1924年受邀返回基輔,在李森科音樂戲劇學院(Lysenko Music-Drama Institute)任教。自此他將畢生奉獻於教育事業,先後擔任音樂理論與演奏、作曲課程的教師和教授。
1930年代列武茨基在作曲領域取得重要成就,並創建了自己的音樂教學體系。因其文化領域的貢獻,他於1942年獲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稱號,1944年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戰後他參與共和國藝術文化生活的重建工作,1944至1948年間擔任烏克蘭作曲家協會主席,並多次當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1950年,他承擔了編輯出版米科拉·李森科作品集的重大任務。1969年2月,值八十壽辰之際,列武茨基因藝術成就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77年3月30日在基輔逝世,安葬於拜科夫公墓。
列武茨基的創作遺產在其祖國烏克蘭備受推崇,其聲樂與管弦樂作品被視為烏克蘭音樂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艾琳·里瑪·馬卡里克(Irene Rima Makaryk)和維爾拉娜·特卡奇(Virlana Tkacz)研究,列武茨基繼承並發展了李森科與米科拉·萊昂托維奇的美學原則。[4]
他的許多作品——包括《第二交響曲 (列武茨基)》和《鋼琴協奏曲》——被認為是烏克蘭各類音樂體裁中首部成熟的典範。列武茨基對烏克蘭民歌改編的發展亦做出重要貢獻,總計創作約120首相關作品。
在烏克蘭境外,列武茨基的接受度相對有限。瑪麗娜·弗羅洛娃-沃克將其《第二交響曲 (列武茨基)》描述為"後強力集團"風格:
"(該作品)雖缺乏原創性,但技藝精湛且富有吸引力。主要創作於1920年代中期,但1940年修訂版(聽起來如同1890年代的作品)。"[5]
在1941年史達林獎評選討論中,原提名的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替換為列武茨基的《第二交響曲 (列武茨基)》。根據藝術事務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赫拉普琴科 的現存文件,此舉是為了彌補非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名額的不足。[6]
Remove ads
榮譽與獎項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