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利奧波德三世 (比利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利奧波德三世(1901年11月3日—1983年9月25日),全名利奧波德·菲利普·夏爾·阿爾貝·邁因拉德·胡貝圖斯·馬里·米格爾(法語:Léopold Philippe Charles Albert Meinrad Hubertus Marie Miguel;荷蘭語:Leopold Filips Karel Albert Meinrad Hubertus Maria Miguel),1934年至1951年擔任比利時國王。
Remove ads
家庭
1926年,利奧波德與瑞典的阿斯特麗德結婚,共有2子1女:
投降納粹
1940年5月24日,德軍第6軍團對比利時守軍在利斯河的防線施壓,比軍崩潰開始後撤,德軍發動的攻勢幾乎隔開了比軍與英國遠征軍的聯繫,比利時高層指責英軍和法軍沒有提供空中支援,地面部隊也未能威脅到德軍的側翼,比利時政府經過討論決定遷往英國,面對先前的情況,國王抱定聯軍已經徹底失敗,堅決不願和他們一起走,並且在這一天的談話中明確表示了單獨投降的想法。首相于貝爾·皮埃洛指出投降是只有政府才能做出的決定,國王無權決定投降。一番爭論之後,抱定與政府決裂決心的利奧波德三世和他的參謀部、軍隊留了下來。
敦克爾克包圍圈中有英軍、法軍與3萬比軍。5月25日,利奧波德三世電報通知英王喬治六世比軍將覆滅,「我們給予聯軍的幫助將隨著我們被包圍而結束」。[1]5月26日,利奧波德三世決定比軍向北、而不是和聯軍約定的那樣向西撤退。5月27日,比軍受到德軍第6集團軍和從荷蘭調來的第18集軍團越來越大的壓力。利奧波德三世不斷向聯軍指揮官喬治-莫里斯·讓·布朗夏爾、約翰·戈特上將和魏剛發出情況緊急的電報,並宣稱比軍將很快支持不住了。5月27日中午12時30分,利奧波德三世向戈特發出一份電報稱:「我軍士氣極為不振……他擔心這樣一個時刻正在迅速臨近……他希望你能認識到,他將被迫投降以防止全面崩潰。」5月27日下午17時,利奧波德三世派出比軍副總參謀長代魯索去和德軍談投降的條件,5月27日晚上22時,代魯索將軍帶回了德國人的答覆:「元首要求無條件投降。」1小時後,利奧波德三世與比軍將領經過簡短磋商,接受了德軍條件,並決定於第二天 (5月28日)凌晨4時停火。

比利時首相于貝爾·皮埃洛在法國發表無線電廣播,聲明比利時國王率軍隊投降違反《比利時憲法》,也違背政府的一致意見,既不是一個合法的政治決定,也不是一個合法的軍事決定。
比軍投降讓聯軍如遭當頭一棒,他們事先並未得到通知,結果不得不面對防線左翼突然出現的缺口。英軍第2軍在左翼奮力抵抗,戈特緊急調動英軍第3、第4和第50師去填補比軍留下的缺口,其中最左側是第3師師長是伯納德·蒙哥馬利。法國總理保羅·雷諾5月28日發表了一篇言辭激烈的廣播講話,憤怒譴責利奧波德三世的投降。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敦克爾克大撤退完成後的6月4日當天在英國下議院發表講話:「(利奧波德三世)和他勇敢、能幹的近50萬軍隊一起保衛著我們的左翼,讓通向大海的道路保持暢通。但是突然之間,沒有經過任何商議、沒有任何提示、沒有任何來自他的政府部長的建議,他(利奧波德三世)完全出於他自己的決定,向德軍司令部派出了使者,率部投降,讓我們的整個側翼完全暴露。」[2]
戰後因二戰中同情軸心國的立場遭受質疑,故由其弟夏爾王子和其子博杜安王子作為攝政代理君主一職。後來利奧波德三世於1950年重返比利時,隨即遭遇了大規模的罷工抵制。憲兵在鎮壓罷工者時開火射殺了四名工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最終利奧波德三世被迫退位,其子博杜安親王繼任國王。
Remove ads
祖先
Remove ads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